语文新课标学习的一点感悟

课程标准是上课的指南针,指向我们要去的方向。去年10月份和一位朋友一起学习2011年的新课标,当时有很多新的启发和认识,可是因为我们都是刚入职的新教师,解读起来难免幼稚。

很开心在培育站高主任和郑主任帮我们安排了学习课标这一项内容,在听新课标解读的过程中,有很多还有些似是而非,我尚不能深刻理解其内涵,但是有几个点解开了我的疑惑,醍醐灌顶。

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解读说“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是此次课标新增加的内容。”为什么要增加与教科书编者对话这一点呢?理由是每一篇文章入选教科书时都承载着教学任务反映编者的教学意图,反映编者的教学思路和理念,承担了特殊的价值使命。

部编版教材非常重视单元内容主题的整体性以及学习方法的循序渐进,相互关联性。以七下第2单元课文为例,今年新增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从体裁上来说它属于通讯,似乎更适合放到八年级上册第1单元——通讯信息类。为什么编者要把它放到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呢?本单元的。单元导语“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它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学习精读,注重涵泳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其体验与想象,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者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还要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所以这篇课文放到这个单元,编者更希望借助这篇文章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时通过精读,体会抒情方式以及学习做批注。

二、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书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课标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书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其中要求一项必须通过小组组学的方式进行,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为了符合课改的形式。开始更多的让学生小组讨论,但发现有些情况学生。讨论来讨论去,依然在偏远处旋转。或者只有个别学生能够讨论说出自己的见解,反思理由就是学生并没有读懂。他自己还没有读透彻就去讨论要。有两种情况或者被别人说服。或者无视别人所说。因为他根本不理解对方说的是什么。

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目前我想到的是在学生讨论之前,先引导学生深入的去读课文,同时指导学生去思考。

三、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度生息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在听讲解读新课标的过程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一定要深入文本,只有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才能说去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深入文本就不能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如何做如何避免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呢在学习肖培东老师的《语文:深深浅浅之间》感触最深,那就是一切都回到原文中去阅读文本,从文本中寻找信息寻找依据。通过不断的读,有感情的读去深入文本,真正的理解文本。

原来以为高高在上的课标,其实是指导我教学的根本大法。随着教学经验的深入,对课标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刻,课标常读常新,常教常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文新课标学习的一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