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换理论的三个重要特征:
1.直接借用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交换概念并将之扩展到更大范围的社会活动中;
2.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混合体;
3.把社会交换作为各种社会关系的表达
霍曼斯交换理论着眼于个人层次上对个人行为的解释,被称作 行为主义交换论
布劳的理论侧重于探索从人际互动的交换过程到支配社区和社会复杂结构的交换过程,被称作 社会结构交换论
爱默森将网络分析技术应用于交换理论,被称作 社会交换网络分析
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来源
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交换思想(亚当·斯密)
认为人的欲望满足主要通过交换过程实现,交换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一切历史阶段
人们精于计算富于理性,期望从相互交换中得到报酬,选择成本较小收益较大的行动方案
社会交换论者借用成本、报酬等概念,认为经济学对商品交换的分析也适用于社会领域
2.人类学的交换思想(弗雷泽,马林诺夫斯基,摩斯,列维-斯特劳斯)
交换被视作社会整合要素而受到关注,弗雷泽研究澳洲土著居民姑表联姻模式,
马林诺夫斯基发现“库拉圈”交换制度,是一种建立并维持友谊的方式,是心理而非经济的需要促成了交换。区分出 物质交换与非物质交换,对现代交换理论摆脱功利主义影响起到重要作用。
摩斯,提出促使人们交换的力量不是来自个体而是来自社会,个体交换活动体现着群体的道德。 将功利主义的交换与社会结构分析紧密结合起来,对社会学交换论的形成有意义。
列维-斯特劳斯,提出交换对等原则,任何交换都必须是得到的与提供的相等,交换关系才能维持下去
3.行为心理学的影响(刺激-反应命题,斯金纳七个命题)
行为心理学是研究动物和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以 刺激-反应 作为解释行为的原则
斯金纳研究鸽子的实验,提出习得反应、条件强化、泛化作用等系列规律,提出七个命题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
对功能理论的批评(功能理论的两大不足)
1)功能理论缺乏解释力,社会学致力于对发现的经验性关系作出解释,解释是一种理论,其形式是一种演绎体系。功能主义代表了发现(判定是否是一门学科)和描述(判定学科成功的程度)的努力,却不能进行解释。
2)功能主义忽视了对社会中人的研究,研究集中于社会系统和组织结构,及其目的功能
霍曼斯认为:应当使人回到社会学分析中,关注社会系统中个人的作用
基本概念
1)强调心理学对于解释社会现象的重要性,认为所有解释归根到底都是心理学的解释
认为人们行为追求报酬逃避惩罚,理性原则与利益最大原则是人们交往的基本原则
2)借用大量经济学基本概念,提出其社会交换理论基本概念:概念相互结合,形成系列命题
行动,是行动者个体的行为,旨在追求报酬避免惩罚
互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作用,通过它,人们将自己的行动变为追求报酬避免惩罚的行动
情感,指群体中个人之间具有的内部兴趣,好感反感等。情感是一种可以用来交换的社会资源
刺激,指环境中的暗示,能引起个体做出行动上的反应
报酬,亦称奖励,指能够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对象,可以是物质的金钱也可以是非物质的荣誉
成本,实际成本,指进行活动时蒙受的痛苦;机会成本,指为获得某种报酬而失去的其他可能的报酬
投资,指一个人拥有的全部资源,包括社会地位、知识、专长、性别、种族等
利润,指一项行动结果中,报酬减去成本所剩下的纯粹奖励
公正性期待,指个人在过去行动中付出的费用和所得的报酬间比例关系构成的主观期待
以上概念中,报酬是最核心的。人们所有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报酬(外在/内在报酬)
3)为了更好地说明报酬对行动者的意义,引入“数量”和“价值”两个重要的分析变量
a.数量,指某一具体行动在一定时间内所表现的频率;
b.价值,指某一具体行动获得报酬或受到惩罚对于行动者而言具有的意义的程度
c.(经济学边际原理)某一报酬出现数量越频繁,其相对于行动者的价值则越小;报酬出现的次数越少,其相对于行动者的价值就越大
加入两个表示“时间”的心理学概念
剥夺,指某人在得到某一特定奖励后所经历的时间长度;
满足,指某人在刚刚过去的时间里所得到的报酬已足以使他们不再马上需要更多的报酬
基本命题
建构人类行为的一般命题系统,以此推演出经验规则,六大命题如下
1)成功命题,行动者进行某种行动得到的报酬越经常,就越愿意从事这种行动
人们倾向于重复能够获得报酬和避免惩罚的行为,日常生活就是由人们寻找报酬的行为构成
2)刺激命题,过去某种刺激曾经成为行为获得报酬的原因,现在的刺激越与过去相同,越可能产生这种行为
涉及以往的行动经验与现在的行为情景之间的联系,人们会重复以往获得报酬的行为
3)价值命题,行动结果对个人越有价值,个人就越可能执行这个行动
涉及行动结果的价值水平对行动的影响,强调人们行动中总是选择价值最大的行动
有价值的事物不必然限于物质价值,也包括利他主义伦理取向等
4)剥夺-满足命题,行动者越是经常得到某种特殊报酬,那么该报酬的追加对于这个人而言就越没有价值。是对前面命题的某种限定,必须要将时间作为一个尺度加以考虑
剥夺越小,价值越小,满足感越小;剥夺越大,价值越大,满足感越大
5)攻击-赞同命题,个人行动没有得到预料的报酬或得到没预料的惩罚,感到气愤而从事侵略性行为。这种行为的结果变得对他更有价值;或行动得到预料的报酬和更大的报酬,没有得到预料的惩罚,会感到高兴,更而从事认可性行为,这种行为的结果变得对他更有价值。
注意到人类行为中的情感因素。积极的情感会导致赞同性行为,消极性情感会导致攻击性行为
6)理性命题,个人对行动取舍时,会根据当时认识,选择随获利可能性增大结果总价值也增大的行为。是对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的概括和限定。力图指明,人是一个会合理盘算的功利主义者。会考虑行动结果的价值,会考虑有没有可能得到。
社会交换中的公平性问题
1)认为社会分层体系建立在权力和权威基础上,以最小利益原则解释权力和权威的起源,即 在持续的社会情景中,得到最小利益的人最有可能为合作指定条件。交换中,一个人向另一个人提供报酬的能力要大于对方向他提供报酬的能力。
2)由于一部分人掌握一些为他人急需的特殊资源,因而被给予较高的地位,社会分层体系由此形成。
3)认为依据分配公平性原则,排列人们的地位;否则报酬分配会出现不公正和脱节的现象
交换中,要对成本和报酬、投资和利润的具体分配比例作出判断:
投资相同情况下,希望得到的报酬和付出的投资成正比;
成本相同情况下,希望得到的利润与付出的投资成正比
4)报酬的公平标准,取决于一个人的客观经验:
a.行动者过去的经验,依照过去成功从事同类行动的成本报酬、投资和利润比例衡量眼前行动
b.行动者认同的比较群体,与自己相类似的人比较而较少与疏远的不相似的人比较
霍曼斯理论的不足
1)心理还原主义,认为任何人类行动背后都有其心理基础,对社会行为的解释归根为心理学的解释。其社会交换理论建立在交换行为的心理规律基础上,六个命题本质上都是心理学命题是典型的心理还原主义,主张一切复杂的社会现象都可返回到人类心理中获得解释。
2)将人与动物的行为反应方式等同,将人的行为方式视作动物式的“刺激-反映”方式。动物行为完全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人的行为是通过意识来调节和控制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人的需要本质上是由社会决定的
3)把人的行为都看做一种理性行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趋利避害的精于计算的理性行为。现实生活中人们很多行为都是由非理性偏好和习惯决定的
4)过于强调社会交换的公平原则,强调社会交换的公平原则和维持该原则的必要性。没有认识到不公平交换也是社会交换的 一种方式,因而对权力和公平性的研究也很不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