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3 情绪勒索是这样产生的,父母影响了孩子,孩子又反馈给父母

情绪勒索,1997年由美国心理医生苏珊.佛沃(Susan Forward)提出的观点。情绪勒索由身边亲密的人,利用不同的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威胁我们,试图控制我们的行为方式,目的是为了索取关注、时间、情感,如果我们不顺从的话,会受到他们的惩罚。


孩子的情绪勒索

家庭教育中,很多时候是小朋友对父母进行情绪勒索,或者说,我们只看到孩子对父母的情绪勒索,爸爸妈妈会说“我从来没有教呀,他在哪学的呢?”

例如,孩子的话“你再说/骂我,我就不喜欢你了!”

“你不让我看动画片,我就不理你了!”

“不给我买这个玩具,你就是个坏妈妈/爸爸!”

听到孩子说的话,我们自然会想“我当然爱你,当然喜欢你,当然希望陪你玩,当然会是个好妈妈/爸爸。”

一旦沿着这个思路发展下去,父母就会忘了正在教孩子的东西,教他懂礼貌,教他学会控制看电视的时间,教他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教他学会分享和忍让。所以,去情绪化,控制自己的情绪,缓解孩子的情绪,是应对情绪勒索的首要任务。


孩子的情绪勒索来源于父母

孩子对父母的情绪勒索,尽管不是由爸爸妈妈教出来的,但是孩子确实是通过学习家长的说话方式,掌握了这种情感挟持的本领。

平时爸爸妈妈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倾泻到孩子身上而造成的,孩子自己又不知道如何解决,只能模仿家长的思维方式,把自己无法负但的负面情绪,以“爱”的名义反馈给父母,迫使父母做到某些他想要的。

父母是否常常说这样的话,

“你再不听话,我就不爱你了。”

“你再不好好做作业,就不要学了。”

“不吃就不要吃,那等会也不许要东西吃。”

“我都是为你好,你还说讨厌我。“

“我每天辛苦赚钱,你还不去上补习班。“

“花这么多钱上钢琴课,你也不好好练琴,那就不要学了。”

父母想教育孩子,但在负面情绪下,表达的是情绪,而不是就事论事。

例如,“不听话,就不爱你了”,传达了父母激动的情绪,毕竟父母总会爱着孩子;“不做作业,就不要上学了,不练钢琴就不要去学了”,说完的第二天,还是照样上学,照样去钢琴兴趣班。

所以,父母说的话,并不会真正实现,仅仅传达了自己的情绪,最后让孩子有样学样,也以同样的方式反馈给父母。


情绪勒索源于父母也止于父母

情绪勒索发生的时候,父母自身的情绪已经不能控制,教养方式已经没有效果或者父母已经忘记有效的方式,只剩下这一条途径了。情绪的表现为父母以爱的名义试图控制孩子,希望孩子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做事。

情绪对抗结果只能造成情感连接越来越淡薄,亲子双方互相伤害。

孩子问题,父母的责任,来源于父母,所以想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父母的情绪表达方式。

面对教养问题,控制情绪,就事论事,不要牵涉其他方面,也不要给孩子下定义、贴标签。

吃饭,就说吃饭的问题,还要吃多长时间,不吃就收掉,而不要说不许再吃东西了;

学业问题,就分析学习科目的事情,不需要翻旧账,提成绩如何如何,只是针对今天不做功课而谈学习的事情。


爱心提示

情绪、情感于家庭教养中,亲子间交织缠斗,相互交融连接又相互激励碰撞,家庭教育难也很无奈,无论如何父母都需要学习并控制情绪,忍耐而坚持,冷静而温柔地面对家庭教育。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7-23 情绪勒索是这样产生的,父母影响了孩子,孩子又反馈给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