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红尘十万,繁华三千,全在这幅画里面

                                                                                              1

电子版的《清明上河图》看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当年世博会中国馆中,第二次是在杭州宋城中,第三次还是在中国馆,只不过名字改成了中华艺术宫了。前两次是跟着人走马观花,第三次是独自一人来中华艺术宫细细端详。     

为何喜欢这幅图,说不清。只是细细看着大宋东京汴梁城内外,小儿追逐嘻闹,驴队慢慢走过;看引车卖浆,贩夫走卒,官家威仪,酒楼喧哗;夜晚,舟中灯亮烛照,汴河波光粼粼,岸上游人抚栏看水上莲灯缓缓飘来;楼上有女轻歌曼舞,夜巿如昼......

站于画前,恍恍如穿越千年,梦回汴京,我愿在那酒楼雅舍独酌赏景,在那桥栏边倚身看鱼...

这幅画,让人只是一瞥,便已沉醉其间。它画尽了汴河上下十里繁盛。让人顿觉,原来那就是红尘十万,繁华三千。它就在你的眼前。

繁华如梦啊。

可惜,真是一个梦。

                                                                                                2

汴京是十二世纪初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达137万,8厢120坊,是一个东方不夜之城。然而,表面上的繁荣市景,在内底里却已经溃败不堪。官兵懒散,军力懈怠,消防缺失,城防涣散,国门洞开,税务沉重,矛盾尖锐。这既是一幅大宋王朝的盛世艳图,又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时局危图。

小贩的叫卖声中,其实已经山雨欲来。只是官民商贾、贩夫走卒,身处城中,四处忙碌却不知危机已起。其时,金、辽、西夏、高丽四国掣肘,方腊内乱,集近两百年文明与富饶的北宋国势已衰,岌岌可危。

                                                                                                3

1101年,张择端作《清明上河图》被收入御府。宋徽宗赵佶在卷首题五签,并加盖双龙小印(已佚)。

其实这幅传世名画,画完不久,金兵就大举入侵,杀人焚城。汴京城内大火三日不熄,北宋繁华一夕扫尽。

梦醒时分,回头再望,那个画面俨然已经是北宋王朝的最后一个夜晚。那晚灯火高照,游人如织,莺歌燕舞,酒馆繁忙。在小馆子里,新鲜热乎的炊饼刚刚出炉,店小二正在给路人打包。在热气腾腾中,买炊饼的路人脸上温馨满足。……

1127 年,靖康之变,顶级文艺青年宋徽宗与其子宋钦宗被掳北方,生不如死。父子俩终饥寒贫病而死。《清明上河图》也被卷入金人地区。

一幅长卷《清明上河图》,画面中心一片繁荣,但画面的尽头之外,却是一片坟土。

莺歌燕舞之后,是硝烟四起,杀人如麻,惨叫哀嚎,累累白骨。

我其实并未看穿历史。我还是倾慕那滚滚红尘,一世繁华。

在那个帝国衰退之时,沉醉不止归路,哪怕日暮,也挺好。否则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来红尘十万,繁华三千,全在这幅画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