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读后感

这书名具有迷惑性,以为教我们“提问”的;翻开书来,倒是吃了一惊,竟然涉及“批判性思维”这种具有哲学韵味的论题;看它前言,观想倒是不错,对“批判性思维”倒是有一些见地,但是到了本书的目录和正文部分,就让我索然无味了,全书逻辑不太清楚,实战教程让我再次上起中学时代的语文课来,反而没了课堂上的互动,真是比当年的语文课还让人乏味啊。

既然提及“批判性思维”,那么谈谈它倒也不是不可。在提倡“创新创业”的如今中国,“批判性思维”就有了现实意义了;这是怎么体现的呢?(注意,这就是提问了)这点我会在下文阐述。那么是否还有其它意义呢?书本译者序中还提及一点,如今是信息时代,海量信息将我们包围,让人难辨真伪,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倒是和我中学语文老师的观点一拍即合,我想中学语文课上辨别信息真伪的基本技能都是会被传授的。

那么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

其实在中学的政治课本里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批判的继承”;我想,通过这些关键词,已经能让人产生关于它笼统的概念了。还有一个关键词是不得不提的——“权威”,批判权威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过度迷信权威,这里面提到了“度”,这个鬼东西让人烦心的,语言描述不出,量化又是技术活,这鬼东西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范畴了;书中的倒是通过注意事项这种方式告诉我们怎么一定程度上把握“度”;“学习批判性思维既不是简单的事也不是容易的事。即使批判性思维已经掌握到一定程度,也会面临这样的挑战,即别人认为批判性思维是粗鲁的、自大的。”或者是容易变得“冷嘲热讽”。我想,陷入这种状态是有原因的,一是过早下结论,都没有搜集足够多信息了解事情原貌或者没有理解对方观点就加以批判;二是信息不对等,这个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果实现了就约等于实现了共产主义;三是人类文明文化多样性,这同样是客观现象;四是利益不同,这个不过多阐述,如需了解请看马克思著作。是不是看我列举了四条“原因”就以为我们可以“就原因解决问题”了,我只能告诉你,除了第一条其他三条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通俗的讲,就是废话!其实第一条也是废话,“人无完人”这是客观现象,所有人总是可能“过早下结论”的。

好了,现在来告诉你“批判”和“创新”有几毛钱的关系。首先请你想想你对“批判”的感觉是什么?是不是他总是给人“狂妄”的感觉。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这是回忆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里面说了几件趣事,一件是曾经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杨振宁认为爱因斯坦发表的文章“毫无originality(创新),是老糊涂了吧。”;还有一件就是数学大家王浩在青年时代总是给人谦虚的印象,但有时也会蹦出几句“狂妄”的话。或许现在你已经知道“批判”和“创新”有几毛钱的关系了,“批判”就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有新观点反驳你,这时候是不是有新玩意儿啊,这些新玩意儿说不定哪天就改变世界了啊,哈哈。

好了,前面的都是废话,是可以跳过的,但是下面的还请你稍微认真瞅瞅吧。

世界上就三种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了彰显我已经阅读该书,勉强再加上一个吧——“真的假的?”。私以为,提问这种东西是人类天性,你想想你小时候有多少奇葩问题问你爸妈就知道了,所有,请保持你的好奇心!这就够了。

2019年1月31日星期四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会提问》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