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安徽、广东等多个省市用线上开学的方式开启新学期已经整整一周了。因为居家上学的原因,如今家长们开始有很多机会和孩子一起听课,那么怎么才能从家长层面听懂老师的课呢?或许你需要这张家长“秒懂清单”。
这张清单不把“是否基于课程标准、怎样符合学科规律、教学内容编排是否合理”等专业原理放入其中,仅仅针对一个完全不懂教学的家长,能够实现最短时间里看懂一节课的目的,这样才能做好老师和孩子之间的连接者。
基本框架
无论是20分钟以内的微课,还是线下45分钟的课堂教学,都可以按“开场—课中—课尾”三部分来切分,开场大约在3-5分钟左右,课尾也大约在5分钟,如果是线下教学的话,老师们一般在课尾会留出8-10分钟,其余时间为课中。
一堂课三部分结构,聚焦重点分别是“开场看目标—课中看关联—课尾看反思”,无论是微课还是线下课堂,都需要完成这三方面的闭环。
开场看目标
“开场看目标”就是指老师必须在一堂课的最开始明确目标。如何明确目标是有技巧的,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老师,我们可以通过基本话术来识别。
合格级的老师会告诉学生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这堂课老师要教什么,需要达到什么程度。一般老师的话术是“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老师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每个同学都能达到(实现)……”这是最起码的。
良好级的老师则会呈现清晰的学习目标。注意,教学目标的主语其实是老师,也就是“老师要教你们……”,而学习目标的主语是学生,也就是“你将学会……”。关注学习目标的老师还会把目标条目化的呈现在一张PPT上或者提前发给学生。老师的话术一般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节课你将学会……”“如果你掌握了……以后你将能解决……”
更优秀的老师不仅会提前把学习目标发给孩子,更会在前5分钟里与学生协商学习目标,其目的就是让教师评估一下学生到底是否理解了今天要学什么,学生是否有信心达到学习的目的地。一般老师的话术是“哪位同学说说看,我们今天要学什么”“在学这个之前,你已经知道了……”
“开场看目标”是非常重要的起点,别小看了这5分钟,足见老师的功夫,因为这5分钟意味着师生共同明确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现在在哪里,我们有信心到那个地方吗?
课中看关联
“课中看关联”是针对一个外行的取舍策略,也许你看不懂老师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课程标准,但你重点看老师是否会关联。这里的关联一般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内容勾连,基本话术是“这个内容与我们上学期里学的……是很像的”“上个单元我们刚学过……”“能不能用以前用过的一个方法来解决今天这个问题”等,因为一个好老师的眼里绝对不是只有一节课,至少这一节课会放置在一个单元里思考,因此,看老师们的课堂用语是否会勾连以前学过的内容很重要。
二是思维关联,虽然思维看不见,但也不需要你非常认真地去听老师讲什么,你只需要关注老师的一个基本动作,就是有没有准备好工具脚手架。其实所有的工具都是为了让老师看见学生的思考过程,也就是可见的思维。
比如说老师问我们能不能比较一下两个算式的区别?没有工具脚手架的老师往往停顿一两分钟,然后请同学回答;好的老师就会提供一个比较工具,让学生写下来,画一画,然后请同学展示;更好一点的老师会实现预设几种类型的学生情况,在课上给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脚手架。无论使用什么工具,千方百计地让孩子脑袋运转的过程呈现出来,都是一个好老师的重要标志。
三是同伴互联,这就是发挥学习过程中同伴连接的作用,这里的看点是老师请不同类型学生分享还是总是请一类学生分享,就是说总是让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回答,还是不同类型的孩子都有。一般来说好老师总能够把每一次课堂分享机会留给“最近发展区”的孩子,就是说谁最适合回答这个问题,回答了这个问题是否会对着孩子产生持续激励。
课尾看反思
最后一环就是“课尾看反思”了,这5分钟同样非常重要,所以一个好老师功夫的分水岭就在一头一尾。善于反思的老师也大概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合格级的老师一般采取“自己总结+出门打卡”,一般话术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老师来检测一下你们是否真的学会了……”然后发一张小条,做完了上传或者做完了离开教室。
优秀的教师则会建立反思框架。最简洁的反思框架是理解、努力、感觉三个维度,即“这节课我理解了(或还不太明白的)……”,“在这节课中我付出了哪些努力或克服了哪些困难”,“我是否喜欢这个内容或如果再让我做一遍是否愿意”。
如果对于一些复杂任务的话,老师会从“情感—事实—技能—目标—问题—挑战性”等维度继续进行深入挖掘。因为优秀的老师都知道培养一个孩子的元认知能力至关重要,也就是说让孩子自己知道“我是怎么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比“这节课我掌握了这些知识”更重要。
需要一辈子修炼的极简话术
其实,以上的结构和话术对于老师而言,平时做个有心的和不断学习的人,都可以在漫长的教师生涯中逐渐积累,但有一个难点却看似简单,实质上很难真正攻破——那就是如何将“你”转变为“我们”。
这往往就是成人学习课程与孩子学习课程的最大区别。成人学习课程非常强调“你”,给自己确立一个对象,是在针对“你“痛点,提供给你一个产品或解决方案,让你可以”带走”并在日后工作生活中使用,所以这是“知识交付”思维。
但学校教育不是这样的,它是共同成长共同学习的过程模型,这样的学习需要大量的投入:包括彼此树立学习的信心,需要对新经验和思想保持开放,需要了解彼此都有可能错了、可能犯错误以及我们都需要彼此反馈—响应—改进,因此,它需要的不是“你”,而是“我们”。
但是,很多时候,课堂是如此习以为常了:你这样不对;你应该这样思考;你的目标是什么;你怎么又做错了;或者你们一起合作;你们明天交作业;你们给我听好了……其实当一个老师在说“你”的时候,就已经把自己和学生分列成两个阵营,甚至意味着进入了“应该思维”模式,就是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
所以,这就是我最后要告诉家长们的,“秒懂”课堂最高阶的视角就是课堂上最高频的“主语表达”——最卓越的老师会把“我们”的话术变成习惯,那就是“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节课,我们一起做实验”“这个问题我们很容易粗心大意”“那个地方我们通常都会遇到一个坑”“这只是一种思考方式,我们能不能想出更多的办法”……把“你”变成“我们”,说说太容易了,但也许需要一个老师花上一辈子去学习去实践的。
很多人对停课不停学逼着老师们重构教学方式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但是我想无论疫情结束后,学校又回到老路还是顺势前行,教育都不可能与疫情之前一模一样了,因为整个社会看到过教育最真实的样子,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尝到了不一样的滋味,我们也都拥有了宝贵的体验和经历,这让“教育”的生命里留下了一些未来可能一触即发的变革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