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本学生》:90后考大学的意义在哪里 - 草稿

黄灯老师2016年接手15届班主任,从大二开始带他们,黄老师强调最多的就是“代沟”两个字。15届的大学生,和我都差了五岁,别说和70后的黄老师了。

2006届的学生毕业后虽然两级分化严重,但是大部分孩子通过上大学能够换来一份衣食无忧的生活,感到踏实的庆幸。

但是到了2015届,本科率的提高。二本学历的含金量似乎降低了很多。虽然和06你咯也就差了9年。这让我想到表哥,他大专学历,毕业后先在工厂上班了一两年,工资六千。后来跟着父母和家里很多亲戚一样,做起了汽配生意。因为他年纪轻,善钻研。他的收入超过很多做汽配生意的老一辈。他没有选择开店,但是他有一个很大的仓库。有时候他在家发货,一个月就能赚几万。

他说还好他当年学习不够好。不然赚不了这么多钱。听到这些,我都不知道是哭还是笑。

我们赚的少是因为我们学历好了点,学习好了点不?也不是。黄老师说她自己大学的时候还是包分配,毕业后都在体制内工作,在计划经济占主要地位的时候,贫富差距没那么大。所以他们的生活还是很不错的。

只能说时代在变化。顺应时代,抓住洪流才有可能腾飞。

黄老师从15届学生的QQ昵称中窥探了一个大学生的隐秘世界。这些昵称里藏着他们内心的什么想法呢。我大学的QQ昵称,最初是“定格感动”,后来的“守候黎明”。“守候黎明”是一对情侣账号,混沌的大学啊。

“二本学生沉迷游戏,重点大学学生还在阅读纸质书籍。”我大学里有一座现在想起来真的是高大上的图书馆,逸夫图书馆。我经常在图书馆,但是不经常借阅书籍,都在期末在里面复习。期末阶段座位供不应求。记得有一次图书馆大屏幕出示了当年借阅图书最多的学生,那一刹那我震惊了,就好像是把我敲了一下,可是没有敲醒。震惊以后,我又回到了自己的世界。刚从高中的束缚中挣脱,我以为我已经走到了终点。结果那只是起点。

可是那时候的我怎么会明白呢,当年我是村里唯一一个考上本科的,爸妈欢天喜地,我为他们争了光。现在,我做了老师。我看着我教室里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再是他们的唯一标签。除了学习成绩,他们还有无限可能。可以说只要不停止脚步,就有无限可能。

黄老师书中说到一个女孩子秀珊成长的基本底色,是她成长中遇到的一切重要人物,家长,兄弟姐妹,老师同学。秀珊没有改变命运的决心,她的家庭很复杂。

那我成长的基本底色是什么?我有改变命运的决心吗?

“伤害最大的不是贫穷,而是缺爱。”爱孩子吧,不管是你自己的孩子,还是你的学生。父母是最重要的角色。不少穷人的家的孩子,在外面也很自信阳光,这样更容易闯出一片天。

我也不知道自己熬着不睡,看这本书是想找点什么?是在找我的大学,还是在找改变的勇气。

我对90年代的印象是什么?也就是小学一二年纪之前,那之前其实我真没有什么印象了。我开窍是从三年级开始的。

书中不少学生家长在90年代都成了下岗工人,家庭经济状况下降。90年代为什么有大量下岗工人?我搜了一下原因。

现在出现了教师退出机制,会不会出现下岗教师。下岗教师会成为第二个下岗的时代产物吗?

在时代的长河里我们不过是一朵小花,但是我们每个人只有一生,只有一辈子。

大学是我们这些农村孩子接近城市最近的地方。06年有三分之一留在了广州深圳,15年基本留不下。

“时代就这样将一群孩子架在钢丝上。”

广州深圳这个地方的贫富差距,计划生育的力度不大。广州深圳这个听上去经济发达的地方,也有不少农村孩子。看到书中15届的学生,他们不少家庭条件还不如我们。一个家里孩子还不少。

90后上大学的意义在哪呢?这些学生心中都有疑惑。

写得零散,下次不可贪多。改正只说内容,不谈思考的肤浅。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二本学生》:90后考大学的意义在哪里 - 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