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民族志》读后感——前言部分

德国学者史图博著作的《海南岛民族志》由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生薛珊珊翻译,于2012年6月20日由武汉大学出版社的张福臣、张旋出版了。可惜,薛珊珊翻译的“前言”部分与广东民族研究所内部发行的“前言”不同,究竟不同在哪里?是史图博有些文字政治不正确吗?我认为让原著展现,读者自会判断,这是出版的最可贵之处,断章取义,阉割历史不可取。

2008年,“史图博与《海南岛民族志》”研究课题得到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的立项,却不是海南研究部门的立项,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有人说过:“研究黎人的不是黎人自己,而是德国人,研究海南的,不是海南人,而是大陆人,这是事实,为什么?难道海南无人吗?

该课题组研究团队成员有:海南大学的周伟民、唐玲玲夫妇;海南本土的黎族教授王海;海南琼州大学的黎族教授高泽强研究员,周建江教授;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郭蕤教师兼摄影师;已故的原海南民族研究所研究员王学魁。

《海南岛民族志》是史图博根据他1931年和1932年两次来海南族行的见闻编写而成。其中,1932年2月的日军进攻上海,慌乱中史图博丢失了他1931年收集资料的笔记本。

《海南岛民族志》总共描述了海南岛上的汉黎苗三个民族的情况,其中,对黎族描述最多,成为黎学的重要著作。

许多人为史图博的《海南岛民族志》提供了帮助。汉堡的彼罗·墨里兹博士校阅了书中的黎苗语单词录。组织出版的德意志研究会、外交部文化局,柏林远东协会,亲友劳彼克朗兹博土。承担出版费的吴淞同济大学、克林哈尔特和彼也门出版社。

史图博的口译员是吴淞同济大学心理学的助手李化民博土和向缵曾。校对是莱比锡的华俟伯尔哈尔特博士。在海南的美国长老会史坦纳尔牧师、西顿夫妇和玛尔露丝夫人、慕尼黑的克列特纳尔教授,广州的麦克路列教授和梁伯强教授,莱辛教授。

史图博遇到的困难之一是华南地区的译音问题。在官话方面采用上面提到的莱辛奥多马的译音。地名则用地图或符合海南汉语的译法表示;黎族地区的汉式地名以及汉化了的海南岛地名则用黎语译音。史图博说这种译音是经常变化而且随意的,它不是有教养的汉人而是无知的商人杜撰的,他这句话很有意思,也很符合海口人的一句谚——做海爹开鱼名,意思是说渔民为鱼起名字,黎人为黎地起名,都是很贴近事实的。

史图博说,在没有专业化的情况下,欧文译法会更好地表现黎族地区流行的发音,因此,史图博选择了墨里兹博士的词汇来标注黎语词汇。

你可能感兴趣的:(《海南岛民族志》读后感——前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