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里有节说立春,古诗七首,解读古代过年与立春的关系

新年立春七首:立春历日自当新,宝胜迎春绰绰斜

春节到了,往往祝福里有恭贺新年,贺喜新春的美词。农历正月本来就是概念中的春季开始,所以往往迎年和迎春,当代人认为理应如此。

实际重视节气的古人,迎年和迎春并不混为一谈,而是在相近时段两个重要的节日,各有表述和庆贺,而后又叠加成年节欢快的整体的氛围。

这就不能不说,重要的节气,立春。


以节气划分的立春,是最古老用太阳在地球表面的活动轨迹,界定四季和时间的方法,而得出的精确的时间概念。也就是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以此时为时间标注,表示春季正式到来。

传统日常使用的是月历,那么立春和正月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有些微妙。因为农历月历是以月亮的运行为划分,实际月亮和太阳运行中有时间的隔差,这就需要用闰月来补足。就形成了本该正月初出现的“立春”节气,在月历使用的时候,会出现前几天,和后几天的隔差。

新年是每年的元月一日,是国家用以纪年的重要时间点,关系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辞旧迎新,是隆重欢庆的节日。

但是立春,同样不能忽视,传统中国的帝王皇权天授,是代表上苍管辖人间的万事万物,其中立春又代表着春神回归,万物生长,民间春耕开始,是依赖自然和土地的农业古国必要重视的日子。所以周朝天子会在立春率领百官在郊外迎春,举行隆重的春祭。

民间则打春牛,吃春菜,戴春胜春幡,踏春赏春,迎接庆祝春天的正式归来。

新年和立春,各有重点,但是都在传统的过年时段,正月一日前后,将年节的喜庆氛围,叠加得更为绚烂和火爆。


一,天子迎春

“东郊暂转迎春仗,上苑初飞行庆杯。

风射蛟冰千片断,气冲鱼钥九关开。

林中觅草才生蕙,殿里争花并是梅。

歌吹衔恩归路晚,栖乌半下凤城来。” 初唐 · 沈佺期奉和立春游苑迎春(710年1月8日)

这是唐中宗和武则天时代,皇帝率领百官去郊外迎春,队伍浩大,有着巨大的仪仗队伍。不过那天天公不美,飘起了大雪,所以这次东郊祭祀由草地旷野转回了皇家园林的宫殿,皇帝也很体恤一起前来的百官,总之酒宴管好。

这种祭祀在必要的庄重之外,也带着踏青游玩的明快,踏雪看梅,公派的福利,到也十分喜庆和热闹。

在京城的东郊暂时停住了迎春的队伍,转向皇家园林喝酒。

因为此日风雪甚大,天上飘着的雪如同蛟龙身上的鳞片,不过天子在此,春气冲开了冰雪直上九霄。

我们看见东郊的树林间,已经有了小草的萌芽,春天来了呀,若说最美的春花,还是皇家园林的春梅,不仅户外有,那安排酒宴的大殿里,到处放置着迎春的梅花。

我们在这里一直喝酒喝到傍晚才散去,归家的路上,雪后初晴,看见了即将落山的太阳。


“颛顼时初谢,句芒令复陈。

飞灰将应节,宾日已知春。

考历明三统,迎祥受万人。

衣冠宵执玉,坛墠晓清尘。

肃穆来东道,回环拱北辰。

仗前花待发,旂处柳疑新。

云敛黄山际,冰开素浐滨。

圣朝多庆赏,希为荐沈沦。”迎春东郊 唐 · 张濯

这是唐玄宗的儿子唐肃宗时代的立春迎春。

颛顼是冬天的神,而句芒是春天的神,天子所要迎接的当然是 句芒,他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木神(春神),掌管土地树木的生长,“句芒人面乘两龙,道是春神卫九重“

迎接春神是在郊区搭建一个圆形的高台,当然做准备工作的人,头天晚上就要在这里盛装守候,按照这首诗里的盛况来看,头天和当日,在这里有万人聚集。其中祭坛旁边站着的,都是盛装的道士,手里持着玉版。

等待皇帝前来时,一群人像捧出北斗星一样环绕在皇帝身边,一起完成重大的祭祀春神的典礼。

不过这样的祭祀从心情和体感上来讲,都是愉悦的,因为此时正是梅花杨柳的早春,可以当作春游,更重要的是,每次这样的仪式,皇帝很大方,又是设宴,又是送礼品,表达他就是神在人间,所以臣子都以能陪同天子祭祀为荣耀。


二,民间迎春立春,立土牛

”布泽木龙催,迎春土牛助。

雨师习习洒,云将飘飘翥。

四野万里晴,千山一时曙。

杭土丽且康,苏民富而庶。“  唐 · 白居易《和微之诗二十三首》 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韵

在周朝时候,农历十二月用土做成牛状,是驱除寒气瘟疫,汉朝的时候,逐除瘟疫,也用土牛,这本来是上古巫祭的一种。不过汉朝的时候,由于一月就是新年,这种逐除方式和除夜合并在一起。牛代表春耕。就分化为用土牛庆祝立春迎春,用傩舞驱除一年鬼祟瘟疫。

到了唐朝之后,土牛在民间形成传统,广泛用于迎春立春。

比如白居易这首回忆早春立春的诗就是这样写的。

天上的春雨是龙在召唤,迎春立春的时候,堆成的土牛期盼春天的来临。

于是天上的雨神云神,纷纷落下吉利的春雨,而后雨后天晴,春光烂漫。

苏杭一带,土地肥沃,人民富庶,春景宜人啊。


”玉烛传佳节,阳和应此辰。

土牛呈岁稔,綵燕表年春。

腊尽星回次,寒馀月建寅。

梅花将柳色,偏思越乡人。“中唐 · 曹松 客中立春 

这种堆土牛,迎接立春和春天的风俗,到处都有。比如曹松是在他乡过的立春。

看见的是客乡的立春景色,堆出土牛的样子横卧在田野,表达人们对丰收的期待和向往,一座座土牛就守护着无边的原野。那么妇女头上,带着是手工制作的彩色燕子,此时真正的燕子还没有大规模回归。

但是女子头上已经花枝招展,尤其是手工制作的燕子头饰,格外醒目,表达迎接春天的心情和美好。

这他乡梅花柳树,盛大的迎春节日,又在年节当中,曹松分外思念自己的家乡。

家乡这个时候,也是早春之美,田园一片迎春的气息吧。

土牛迎春本来是民间的风俗,被强化是在宋朝。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制作土牛春牛,鞭打春牛成为立春迎春重要的仪式和内容。

这土牛大约不再是普通的泥土做成,因为要运输它还要鞭打它。为皇宫制作春牛,大小几十头,供皇帝和妃嫔立春鞭打。各个府衙也准备了春牛。

而抬春牛游行,更是盛况,因为立春往往在年节之间,城市的四门大开,供各种扎成制作的牛和人群游行涌入。人们以鞭打春牛为乐事。称为“打春”。


“殿下排场击土牛,君王玉仗久迟留。

内人争卜宜春喜,夺得金泥各自收。”北宋 · 王圭《宫词 其九十八 》

这是宫廷中的打土牛,在大殿下排着制作的牛,君王看着内廷的人们彩鞭挥舞。

不过这土牛要打到什么程度呢?要不就是牛肚子里藏着各种迎春的小礼品,要不就是牛身上挂着各种需要用点技巧才能获得的礼物。

所以鞭打到后来,那些宫廷的女子,都以获得牛身上的饰品或者礼物为快乐。

这打春牛成了最热闹的娱乐节目。


三,春幡春胜插满头。

实际立春春幡的风俗,上古都应该有。皇帝祭春迎春,总会有仪式,那飘飞的旗帜或者有象征意义的树枝都可以叫作春幡。

我们纺织品大国,自有纺织品的诞生,就不会祭祀缺席。

大到彩旗飘扬,小到各种饰品。

“立春历日自当新。

正月春幡底须故。

流苏锦帐挂香囊。

织成罗幌隐灯光。”徐陵 (南北朝)《杂曲》节录

这是写南北朝宫廷女子立春迎春的生活。立春这天肯定要一切求新,那新年春幡,怎么挂呢?

当然这里无法知道,具体的春幡是指的什么,但是肯定知道,这是为立春迎春而做的。

如果是大的,肯定是挂在庭院或者室内。

如果是小的,那肯定是戴在头上或者别在衣服上。花样和颜色一定要新,否则体现不出“自当新“的美

唐朝头上戴着的彩燕,也属于小春幡春胜的范畴。

不过大规模戴在头上,还是在宋朝。


”汉宫节物重年华,宝胜迎春绰绰斜。

不待东风吹煦力,剪刀催出上林花。“北宋 · 宋祁《余在北门时每立春必前索宫中春词十馀解今逢兹日块坐州阁追怀旧题续作六章》

这个宋祁看到的是宫廷立春的盛大美。

他也说了本朝迎春立春,更看重物质的华美。比如宫廷中每个人的头上,都插着春幡春胜,而且是斜插。春幡春胜是什么做的呢?

是宫廷里用剪刀裁剪堆砌成的各种美丽的花朵。

这是用人间物力的方式迎春。

不要认为这是宫廷女子的专利,男人更要戴,因为男性是这个国度的主力啊,天子用盛大的规模迎接春天,官员的头上自然戴着这种特殊迎春的装饰品。

豪华美丽到什么程度呢,由皇帝亲自赐予,用金银绢纱做成,有玲珑上扬的花枝和流苏,每个官员插在帽子的左边,垂悬下来。

豪华靓丽。

到了民间,就是各种做成银白雪色的柳枝点缀各样的摇动的蝴蝶昆虫,还有飘垂的流苏,就是宋词里常见的”雪柳闹娥“,从立春甚至年前戴到正月十六。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过年,过年和立春密不可分,迎年又是迎春,其中立春将过年的热闹更推高,形成年节河流里又一个热闹的潮头,迎年和迎春交响,形成了壮观的节日。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年里有节说立春,古诗七首,解读古代过年与立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