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三个毛头》(上集)

小说《三个毛头》(上集)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每个人的孩提时代都有值得回味的玩伴,我也一样,遇到的三个“毛头(为区别起见,下文分别标注毛头ABC)”,一个依然健在,一个已成故人,一个已经失联……

第一章

“文革”正式开始时,也就是1966年8月5日毛主席他老人家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第一张大字报》的时候,我还没上小学,五六岁。

那时的我整天跟着奶奶,一会儿下楼到田野里玩耍,一会儿与差不多年岁的玩伴躲迷藏,和泥巴……天黑的时候,整个人都是灰头土脸,常常被丢进硕大的澡盆里泡着,戏水着,直到奶奶或者母亲将我从水中捞起,换上新衣服——说是新衣服,其实大部分都是哥哥姐姐们穿不上的旧衣裳,奶奶缝缝补补,妈妈洗的干干净净后让我接着穿~那是当年再正常不过的事,有句至今让我无法忘怀的穿衣名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衣服虽旧,但洗的干干净净,而且都是纯棉的布料,穿起来很舒服,很宽松,很柔软。

第一个毛头A就是从小与我一起嗨皮,一起打打闹闹的家门口邻居,他的姐姐后来成了我小学的同班同学,一同排队上学放学,一同上下楼梯,一同完成家庭作业。

我和毛头A家住在同一幢楼房的同一个单元,他家住三楼,我家在二楼,这个宿舍区前后一共有三栋青砖黛瓦楼房,前面二栋三个单元,后面一栋二个单元,都是三层楼,一梯三户,南北朝向,冬暖夏凉——它是1957年仿照苏联老大哥图纸建造的,一楼地面是水泥地面;二楼三楼地面,包括楼梯台阶,楼梯平台,楼梯扶手都是木质的,除了每隔十年维修一次,至今仍在使用,屋内的阳台是内置的,开放的,阳光很充裕,也很暖和。三幢楼房之间有一个一亩地大小的水塘——水面上时常游弋着邻居们饲养的鸭子,和一个比足球场还大一点的空场地。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这里开垦出一块一块的庄稼地,由各家各户自由种植,一来改善伙食,二来补贴家用。

我们的宿舍区没有门卫门岗,也没有围墙,紧邻着某空军后勤部队,他们的第一道门岗也是开放式的,四周的围墙也不很高,很容易爬上爬下,进进出出。儿时的我们时常从这个门岗进进出出,因为当兵的(应该是炊事兵)解放军也与我们当地的老百姓一样在部队大院内开垦种田,而且整齐划一,长势喜人,明显比围墙外老百姓种植的果蔬要好看,要诱人,而且大院内有一个比围墙外的水塘大二三倍大水塘,水里养着鱼,水面上游弋着许多鸭子,嘎嘎嘎叫个不停。所以,每当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宿舍区的许多孩子常常去田野里用竹竿或树枝之类的棍棒追赶蜜蜂,刷蜜蜂,打晕后用香烟纸夹住蜜蜂的小肚皮,先拔出蜜蜂屁股后面的蜂针,然后轻轻地用手挤出甜甜的蜂蜜汁~真是好吃极了。不过,孩子们也会常常失误,胳膊上,脸蛋上被小蜜蜂叮咬的火辣辣的疼,而这时解放军叔叔也会跑过来安慰我们,帮我们挤出扎进皮肤里的小蜂针。有时,他们也会送给我们许多桑叶——儿时家家户户的小孩子都喜欢养蚕,从小小的比芝麻粒还小的蚕卵,白天放在我们上衣的小口袋里面取暖孵化,晚上放在火柴盒大小的纸盒里,外面用棉花棉絮包裹着,几天后孵化出一个一个小蚕宝宝,然后放进用报纸折叠的稍大一点的纸盒子里,喂上几片嫩嫩的桑叶——每天一有空就呆呆的看着它长大,此后不断地调换蚕宝宝的活动场地,直到蚕宝宝的身体变成晶莹剔透,我们找来稻草,扎成圆锥形的草堆,将蚕宝宝一条一条的放上去,这时候的蚕宝宝不吃不喝,开始吐丝结茧……此前他们的茁壮成长需要消耗大量的桑叶,而部队大院里面的几颗桑树正是我们的最爱;有时,解放军叔叔也会采摘许多好吃的桑葚,杨梅,樱桃,送给小朋友们吃。听奶奶讲,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们家还在部队大院里开垦了一片荒地,种植从农村老家带来的菜籽花生,秋天收获了好多蔬菜果实,一家人吃不完,就送给了解放军叔叔和家门口邻居们……而小毛头A家就是其中之一。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说《三个毛头》(上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