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开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一句,总觉得句读断的欠妥,应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古文简省,通常会省去不重要之词,每个字义都耐人琢磨,如果“名”在这里只是“是,称为”的意思,大可不要。
但这个字显然有要义,应作主语,不应作谓语。古时,宇宙起源不明,因而“无名”,不可说,天地起源,谁也说不上来是什么样的,“有名”,有了名号,牵引着世间万物演化的始祖就有了,万物出自有名。
生物科学中的进化论体系认为,世间生物都是由地球上最初的最简单的有机物演化来的。按此,“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间的万事万物之间,有了明牵暗连的因果和机缘。
梦想就是人生中的一个“一”,这个起始清晰坚定,未来能在生命里开启的,会是一个逐渐扩展成型的景致,若昏眛不明,未来便没办法指引人生道路,只会落成心底波澜深海里的一丝起伏。
梦想对一个人而言,自然是当下还不存在的,自己能力还无法做成的想法。其实,找到梦想,说起来简单,只要依循内心喜好,找到让自己最喜乐安宁的事,坚持去做就好了。
难的只是,怎么才知一个梦想正是自己笃定会实现的呢?
把关注点从梦想转移到自己身上,也是一个起点。
对于梦想,人们态度各异。
一部分人认为,人要安分过日子,太平盛世里,只要不折腾,过个平凡和气的小生活,也算难得的。尤其是,饥荒年代里活过来的父母,自己找个好单位衣食无忧,也要自己的孩子走同样的路,找个公家的差事,只管守着小摊子,平安健康,生几个孩子,自是人生幸事,不必强求财富名禄。
也有一部分人,不论出身如何,全不在乎,只管去追求自己喜欢的,喜欢金钱,便去挣个财富自由;喜欢名位,便去挣个高官重权;喜欢学问,便一生不移皓首穷经。
不论是囿于亲辈告诫不要随便做梦,还是主张人应勇敢追梦,生命总归要完整体验了才欣慰。
理性思考过,前后对比过,选定踏实生活,不好高骛远,是务实的生活,但如果还没想过,没阅历,就全凭别人主张,扎入固定生活,不免时时生出向外挣扎的心思,一生难安,这样的生活怎能让内心圆满?
如果全凭直觉,一味追逐自己喜欢的,拿到了心里也坦然喜乐。但如果并不是自己内心喜欢的,而是别人喜欢,自己随了别人去追的,拿到了心里也怅然,甚至生出反感,不知前路。
梦想前面,没有固定的路,不必每个人都得有远大梦想,也不必每个人都只要安分平淡。如果一个人先准备好自己,无论梦想是什么样,无论着手做什么事,都相信自己能成,不就任何梦想都可行了。
把自己当成梦想的“一”,梦想之路便有了牵引。
自己的梦想,横竖只与我相干,牵引着我的生活、命运和感受,只能由我独立思考,看清梦想之路。只有我才能体会,这个梦想对自己的重要性,其他人不论多么关心体贴,为我着想,都是带着他固有的认知,没办法为我的梦想负责。
不自立者,还未能独立掌控所处环境,未能决策所经大小事,未能觉察自身感受,自然也没办法生出一个清楚的梦想。梦想昏眛,未来也没办法只凭碰运气实现。
自立的重要性,不只是在确定梦想上,更体现在梦想的实现过程中。
只有独立地决策,并且决心为自己的决定全权负责,才能开启梦想更宽阔的未来,笃定地走下去。
自立者,会有独立的价值观,这是人与世界相处的基线。但凡价值观含混,多半还是随着大流,缺失自主的决心。
价值观牵引着心态。人总认为,性格决定命运,心态才是性格定型的根基,心态开放还是封闭,决定了性格诚善还是自私,也牵引着做事的时候,是得道多助,还是失道寡助。
古人看重“修身”,视为“平天下”的基础,“修身”中含着修养价值观,首要是修心。
如果认为修心太费事,不肯在这里做功夫,直奔目的立刻去做,就可能是拿把钝刀砍柴,做任何事情,都可能在细节上,纠结磨顿,耗费精力,精力之于人,犹如汽油、电力之于汽车,不能好好度量精力,难以远行。
“修身”的基线,自然是要身体好,身体不好,万事皆休。身体好,精力旺,执行力才高效,能做成事,容易聚拢人气。
即使不是天生精力旺盛的人,坚持健身,锻炼耐力和爆发力,也会让身体产生质的改变,逐渐地,发现原来我身材可以更挺拔,力量可以更强大,精神可以更专注,做事可以又快又好。
自立,修心,健身,当自己搭建好一个牵引梦想的起点,梦想之路便清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