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哲学以及科学,它们的出发点都一样。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在哪里
我们应该如何活着
•教育的目标简而言之就是自立。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帮助其自立。
•阿德勒心理学行为方面的目标:
自立
与社会和谐共处
心理方面的目标:
我有能力的意识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教育的入口是尊重,惟此无他。
尊重就是事实求是地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到其独特个性的能力。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
•不要试图改变或操控眼前的他人。不附加任何条件地去认可真实的那个人。这就是最好的尊重。要努力去发现那个人本身的价值,并且进一步帮助其成长发展,这才是尊重。
•有了你的尊重,每个学生都会接纳自我找回自立的勇气。
•无条件的尊重,首先必须从你开始。
•无论多么有权势的人都无法强迫的事情只有两样:尊重和爱。
•守护并关心对方的尊严的第一步就是关心他人兴趣。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
•假如我拥有和此人一样的心灵和人生情况会如何?
•孩子不是天使,是人。正因为他们是人,才必须给予最大的尊重。不俯视,不仰视,不讨好,平等对待,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产生共鸣。
•我们应该谈论的是以后怎么做?
•阿德勒禁止赏罚,既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
•大人需要做的不是斥责而是教导。既不感情用事也不大声吼叫,而是用理性的语言去教导。
•孩子问题行为的五个阶段:
一、寻求称赞
他们不是在做“好事”,只不过是在做“能获得表扬的事”。
教育者不能只关注他们的“行为”,还必须看清其“目的”。
应该通过表示尊重的方式让他们明白即使不“特别”,也有价值。
不是在他们做了“好事”的时候去关注,而是去关注他们日常生活中细微的言行。而且还要关注其“兴趣”,并产生共鸣。
二、引起关注
比起自己的存在被无视,被批评要好得多。
我们只需要通过尊重的方式告诉他们,其本身就很有价值,并不需要非常特别。
•批评这一手段在教育上没有任何效果。
•心理咨询师使用的三棱柱:
可恶的他人
可怜的自己
以后怎么做
•你只问学生们原因,无论怎么挖掘,都无非是一些推卸责任的辩解之词。你应该做的是关注他们的目的,与他们一起思考以后怎么做。
•传达只不过是交流的入口,最终目标是达成协议。如果仅仅是传达,那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在传达的内容被理解并达成一定协议的时候,交流才有意义。
•暴力始终是成本低,廉价的交流手段。是人类非常不成熟的行为。
三、权力争斗
四、恶劣复仇
五、证明无能
这一切都根源于一个目的:归属感即确保自己在共同体中的特别地位。
•你厌烦了用语言与学生们交流,继而想通过批评直截了当地令他们屈服。以发怒为武器,拿着责骂之枪,拔出权威之刀,这其实是作为教育者既不成熟又非常愚蠢的行为。
•你现在应该守护的既不是法律也不是秩序,而是眼前的孩子,出现了问题行为的孩子。教育者就是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就是再教育。
•发怒是使人和人之间变得疏远的感情。
•如果你拥有面对自我的勇气并能够真正地去思考以后怎么做的话,那就能够有所进步。
•不去执着于无法改变的事情,而是正视眼前可以改变的事情。
•人处于未成年状态是自己的责任。我们并不是能力不够,而是缺乏运用能力的勇气,所以才无法摆脱未成年状态。
•让学生说出,多亏了先生才能毕业之类的话,在真正意义的教育上是失败的,必须令学生们感到他们是靠自己的力量做到了这一切。
•这事你可以自己决定。尊重孩子们自己的决断,并帮助其做出决断。并且,告诉孩子自己随时可以为其提供帮助,并在不太近但又可以随时提供帮助的距离上守护他们。即使他们自己做出的决断以失败告终,孩子们也学到了“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这个道理。
•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做出的评价,其目的是操纵。
•企图通过赏罚操纵别人的教育是最背离民主的态度。
•不与他人竞争,而是把与他人合作放在第一位。
•不与任何人竞争,也不存在胜负。与他人之间即使存在知识,经验或能力的差异也没有关系,与学业成绩,工作成果没有关系,所有人一律平等并且尽力与他人协作,这样建立起来的共同体才有意义。
•人生始于不完美。
•文明就是用来填补人类生物性弱点的产物,人类史就是一部克服劣等性的历史。
•我的价值由自己来决定,这叫自立。
•保持本色即可,即使成不了特别存在,即使不够优秀,也依然有你的位置。要接受平凡的自己,接受作为芸芸大众的自己。
•不要从与他人不同方面寻求价值,而是从保持自我方面寻求价值。
•不可以批评孩子。因为批评是一种破坏相互尊重的行为,发怒或斥责是一种低成本,不成熟,暴力性的交流手段。也不可以表扬。表扬会令共同体中滋生竞争,让孩子们形成他人是敌人的生活方式。批评或表扬,也就是赏罚,会妨碍孩子自立。因为赏罚是企图将孩子置于自己的支配之下。
•阿德勒否定认同需求,主张把追求他人认同换作自我认同。
•自立就是用自己的手决定自己的价值。即使十岁孩子也能够自立,也有人即使到了五六十岁依然无法自立。自立是精神问题。
•教育不是工作而是交友。不是像朋友一样对待,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交友关系。
•人生课题由三大项构成:
工作 交友 爱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
•信任就是有条件地相信对方。向银行贷款并不是因为相信你所以放贷,而是一种因为相信你准备的担保价值所以放贷。不是相信那个人,而是相信那个人所具备的条件。
•信赖是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信赖相信的是那个人本身,而不是他所具备一定条件。关注的是人性化的价值,而不是物质性的价值。
•只有信赖自己才能信赖他人。
•工作关系是信任关系,而交友关系则是信赖关系。
•分工是人类补偿身体劣势而发明出的罕见的生存战略。
•为了生存需要分工,为了分工,需要相互信任。并且,也无可选择。我们不能独自生存,也无法选择不信任,必须建立关系。
•比赛一旦开始,每个队员必须忘记个人好恶,要把队友看成功能的一部分而不是看成朋友。并且,自己也要努力当好功能的一部分。
•在分工社会中,利己发展到极致就会导致利他的结果。
•决定人价值的不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而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致力于自己的工作。
•一份工作没有被淘汰而依然存在,这就说明具有一定的价值。
教育的目标是自立,教育者应该做的工作是帮助其自立。要从尊重做起。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认识到其独特个性。
•尊重真实的那个人。你做你自己就可以,不必要追求特别,你是你自己,仅仅如此就很有价值。通过尊重向孩子们传达这个道理,借此孩子们就会找回受挫的勇气,开始步入自立阶段。
•教育的入口是尊重,而尊重就是信赖,基于信赖的关系就是交友关系。
•因为想要获得别人的信赖,所以主动信赖别人。
•过于相信正确是一种危险。
•不管你是否信赖我,我都信赖你,继续信赖。这就是无条件的意思。
•如果不能爱自己也就无法爱他人,如果不能信赖自己也就无法信赖他人。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并不是因为喜欢自己才关注自己。事实恰恰相反,正因为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内心充满不安,所以才只关心自己。
•人类都具有视他人为同伴的意识也就是共同体感觉。
•人类并非只有在遇到考试,就职或结婚之类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生大事的时候才需要面对考验及决断。对于我们来说,平凡的日常生活也是一种考验,在此时此刻的日常中也需要做出许许多多的重大决断。逃避这些考验的人根本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在讨论天下大事之前,请首先去关心自己的邻人,关注平凡日常中的人际关系。我们能做的仅此而已。
•我们必须保持心灵富裕,并将其中的积蓄给予他人。不是坐等他人的尊重,而是自己主动去尊重,信赖他人。绝不能成为心灵贫困的人。付出,然后才有收获。
•爱需要培养起来。
•结婚是真正意义上考验两个人爱的开始。因为,现实的人生从此拉开了序幕。
•爱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究竟由两个人共同完成什么?幸福,过上幸福的生活。
•幸福即贡献感。我们都是只有在感到我对某人有用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如果我们拥有我对别人有用之类的主观感觉也就是贡献感,这就足够了。
•既不是利己地追求我的幸福,也不是利他地期望你的幸福,而是建立不可分割的我们的幸福,这就是爱。
•我们不能总是君临世界中心,必须与世界和解,明白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自立就是脱离自我中心性。我们通过爱从自我中解放出来,实现自立,在真正意义上接纳世界。
•孩子是非常优秀的观察者。在充分考虑什么样的我才会被爱的基础上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们通过爱他人能渐渐成熟起来。爱是自立,是成熟。正因为如此,爱非常困难。
•我们或多或少都活在父母爱的支配之下,在只能希求被父母爱的时代,我们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且,在不断强化“被爱的生活方式”中渐渐长大。
要想摆脱被给予的爱的支配,只能拥有自己的爱。主动去爱,既不是等待被爱也不是等待命运安排,而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爱某个人。
•命运靠自己的手创造出来。我们绝不可以成为命运的仆人,必须做命运的主人。
•你应该做的只有一件事:
牵起身边人的手,尽情尽力地去跳舞。命运由此开始。
•我们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从自我中心性中解放出来,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实现自立。并且,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找到共同体感觉。
•主动去爱,自立起来,选择人生
•在所有的相遇与人际关系中,不断朝着“最佳分别”努力。不断付出努力,以便有朝一日分别的时候,可以无憾地说,与这个人相遇,一起度过的日子很对很值得。
•看不清未来,这说明未来有无限可能。正因为我们看不清未来,所以才能成为命运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