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中心的罗生门(总结)

四、史家视角


《春秋》及《左传》的作者认为:郑庄公纵容弟弟使其骄纵,有失教之责,是不友;知其必败而下狠手,是不仁;使母伤心,是不孝;后来竟敢强天子的粮食,还纵容手下射伤天子,使神圣的周天子在众兵将面前跌下神坛,是不忠。如此不忠不孝不仁不友之徒,如何用最精简的文字优雅地表达出来?对了!给他降级


他郑国不是周宣王亲自封的公国吗(春秋诸侯国详细等级见鲁隐公到底是多大的官),那就先给他降级!不说是郑庄公!说郑侯也不过瘾!那就再降一级,记成吧,对,郑


打败弟弟也不光彩,不能说胜,要说!杀人的意思!(尽管没有被杀,《左传》记载段逃跑了)


在加个地点就完事儿了,哪里还值得大书特书了!哼!



五、以成败论推行为的视角


一句话的背景知识:


郑国在现在河南省郑州市南,新郑县北,是周宣王亲弟弟桓公姬友的封地,所以郑国国君都是正经的王室宗亲,也是周王室亲自分封的最后一任正牌“公国”(详见鲁隐公到底是多大的官)。


说回原文。当手下劝郑庄公及时制止段的所作所为,以及时“止损”时,庄公并没有听从,而是说出了一句颇有道义色彩、并一再被后世所引用的名言“多行不义必自毙”。


然而,作为春秋历史时间轴上第一个“小霸主”,庄公岂会将存亡的主动权交到“自毙”手里?


其谋略至少高明在以下三个方面:


1、成功用间


在段受封京城的那一刻起,他就秘密潜派心腹将领颍考叔作为段的“左右手”,暗中等待时机。


想那名动天下的《孙子兵法》共十三篇,最后一篇就是《用间》,即专门讲间碟的正确使用方法论。而郑庄公熟练运用间谍,距离孙子出生,268《易经》说,君不则失臣,臣不则失身。郑庄距今2750多年前就熟练、秘密、成功使用间谍,并开启春秋乱世的序章。仅凭这一点,不得不说,真是一位智谋超群、沉着果断、心理素质极佳的政治大家。难怪毛主席在1959年都要夸一句郑庄公“此人很厉害”。


2、韬光养晦


在嫡母从小偏爱弟弟,还同时不喜欢自己的情况下,尤其是在父亲病重的情况下明确提出要废长立幼的情况下,郑庄公上位后并没有立即发作。在制地这种要塞坚决不能给的原则下,其他封地并不吝惜——因为一来显示自己有兄长风度,二来展示自己作为国君言出必行,即说好的除了制地其他随便挑,就是随便挑。


但是予取予求不是任人宰割无所作为。在给了封地的同时,在不惊动武姜的情况下,郑庄公训练士卒,任用强将,使得他的军队能如臂使指,在极短的时间内(段从京城出发后,到都城新郑前)就能分别接管京城鄢地,在鄢地坐等段自投罗网。谋定而后动,非沉稳周密之极之人无法做到。


3、后发制人


只有等自己将他的暴行公之于众,庄公才能合理合法的收拾段。提前下手有背负“小人”名之嫌:段无非骄横,有没有什么大逆不道的罪行,凭什么下手?只要没有发难,他就有机会改过自新(?)。彻底不下手那就是懦弱,坐以待毙也非雄主作为。只有自己下手,再雷厉风行彻底铲除,并且不牵连其他胁从者,胜券就基本在握,也显示了王者风度(尽管他的爵位是)。



反观武姜,至少犯了以下三个错误


1、道义规律

在郑庄公没有明显“失德”的情况下,仅凭自己好恶就要废长立幼。自古长子无明显过失时,对继承人废长立幼,就是取乱之源,没有例外。武姜出身侯门世家,又是极有作为的郑武公之妻,怎么能犯如此根本性的错误?


郑庄公寤生不是他的亲生孩子倒也罢了。在大争之世,武姜为自己娘家和自己亲儿子争取好处无可厚非。但是,怪就怪在寤生是他亲儿子!老百姓还知道手心手背都是肉,处于权力中心的武姜更应该谨之慎之,不能全凭自己好恶任性妄为。

再放一遍郑庄公相关的世系图谱。


2、封地错误


在给要封地时,制地要的很好,很老道。制地就是大名鼎鼎的虎牢关所在地,北拒黄河,南摄中原,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所以郑庄公果断拒绝了。



但是京城却不是一块易守难攻的地方,恰恰相反,是易攻难守的四战之地,且基本都是郑国的势力范围,一旦失败,逃无可逃。图再放一遍。



京城西近东周首都洛阳,南近郑国首都新郑,北近制地(虎牢关),如果要从这里起兵,郑庄公有100种办法搞死,但是庄公用了比较体面的一种,我举两种不太体面的:


1、从新郑发兵,半路伏击,结合潜伏的兵一网打尽,

2、号令制地新郑同时发兵,围城,等待里面自乱。


所以从一开始要到京城开始就在地利上输了一大截,无险可依,无路可退,庄公最后的做法来看还是顾及了武姜的颜面的。



3、用人错误


既然都要争国君之位了,国君身边怎能没有亲信耳目!从后面武姜的表现来看,要么他们就没有用间谍,要么用的都是被庄公牢牢反利用的。去朝觐天子是向西北走,去鄢城是向东南走,这么重要的情报,在古代强行军还不是很快的情况下,武姜竟然完全不知,何等失误?


而且对很重要的城门的控制根本不到位,要么亲卫军没有城门守军厉害,要么亲卫军就是庄公的人,总之没有在城里做好策应拿下城门如何能以疲惫之师强攻拿下墙高河深的诸侯国都?


还有对自己亲信的使用,重用的颍考叔竟然是国君的人,等于所有计划都暴露在庄公眼前。《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又说:多算胜,少算不胜。庄公连自己的最后收网点在哪都算好了,武姜竟然用人不察,焉得不败?

总结:《易经》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处于权力中心的诸侯国君及其至亲,可能大部分时候都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稍有不慎,轻则失身,重则亡国,故非有大德大智大勇者不可当也。

可那时候的人民在哪里呢?


《郑伯克段于鄢》系列完,明天整理完整版。

你可能感兴趣的:(权力中心的罗生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