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期待看“苦难教育”

从期待看出去,能看到什么呢?

我们到底在期待什么呢?

我们有过期待吗?

已经凌晨两点了,夜色很深,属于夜晚的死气和生气交杂并塞满整个房间,我很想问自己:“你在期待什么?期待明天阳光升起吗?期待工作顺利,一帆风顺吗?甚至你有过期待吗?”

黑暗里的那个我没有给我任何回答,在手机屏幕前抓耳挠腮沉默一言不发的我,没有任何表示。

我很少会问自己问题,但问过的每个问题都把我难住了。有一些在之后的时间里,给出了答案;有一些是时间和生活帮我给出了答案,可其中的某些回答我并不认同;但有一些至今没有任何答案。

“我在期待什么?我有过期待吗?”这样的问题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当我这样问自己的时候,脑子里甚至有个声音在吵着闹着叫着,“什么是期待,你可能连这个都不知道。”我连忙跑去查了百度百科“期待”这个词的意思。

在百度百科里“期待”表示的意思是对未来的未知的某个时刻或者事物产生一种憧憬或者向往。而它的详细注释是这样的:等待,在绝望的逆向下诞生的期待。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后面的详细解释。

为什么呢?难道因为之前经历了绝望,难道由逆境中产生的这种希望更令人身体愉悦精神高潮吗?

好像绝大多数中国人喜欢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感觉,仿佛重生之后的新的那个自己更加令人满意,也或许是更另其他人满意。

不管是在小说,还是在电视剧电影里,总会设置主人公从弱变强或者从逆境重生的情节,以此来激起读者、观众内心的认同感和满足感,以此来愉悦他们,而他们也确实被完美的愉悦着。

很多一直不喜欢顺风顺水的人生,甚至是有点瞧不起、仇视、蔑视那样的人生。总觉得人生应该跌宕起伏,大起大落,从低到尘埃一步一步俯视苍生最好不过。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过山车似的一生在以后的许多年里回忆起来会多更多说的出去的故事。

方桌上放着一壶酒,桌子上的几个酒盅里斟满了酒,甚至有一些溢出来了,一碟花生米,一碟猪耳朵,几个糟老头满脸通红,喋喋不休的说着以前的事,以前喜欢过的姑娘,跟朋友喝醉到半夜。这仿佛是很多人现在能遥想到的,等他们三四十年以后做的事。

就算是在“期待”这样充满希望、蓬勃向上、朝气阳光的几乎是带着所有美好的词语上,我们都认为它是从苦难里衍生出来的,我们给它的定义的都是从逆境下衍生的渴望、希冀、梦想。

我六岁的时候,外婆跟我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农村里的一句老话,俚语,算是大部分人的醒世格言。我在很多人嘴里听过这句话,用来劝诫我,或者其他人。觉得有点可笑的是,这句话适用于所有年龄阶段的人,也适用于所有阶层的人,讲述这句话的人也可以是任何年龄或任何阶层。好似是万能语句,从谁的嘴里蹦哒出来都意犹未尽。

中国的“苦难教育”也许从一开始就已经进行了,直到今天,如影随形,如附骨之蛆,难驱难赶。

中国人对“苦难教育”一直以来是奉行和推崇的,甚至是到了盲目崇拜的地步。无论是父母教育子女,还是老师教育学生,又或者是年长者对年幼者的劝诫,甚至是朋友之间的谈心聊天,“苦难教育”随时可以成为话题,也随时能终结谈话。

倒不是我对“苦难教育”有太多偏见,只是对它成为劝诫所用的老套路颇有微词,对它成为教育者所持有的态度嗤之以鼻,对它能在中国的家庭、学校、宴会、甚至是酒桌上肆意横行、拳打脚踢极其不满。

它可以成为教育的一部分,但绝不能C位出道;它绝不能让我们对人生产生一种只有经历了苦难,就会成功的心态;它绝不能让我们对其他人顺风顺水的人生产生妒忌、仇视的心理;它绝不能让我们在一开始,就对这个社会产生不满、不公、乃至于绝望;它绝不能如此。

绝不能如此。

再回到“期待”这个词,我期待什么?

期待有一天,期待就是期待的意思。

期待有一天,期待和苦难无关。

期待有一天,所谓的“苦难教育”能够不盛行,不大肆传播,不言传身教,不作为一种教育去教育。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期待看“苦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