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富爸爸穷爸爸》心得--你得按照复利的方式支付生活2021-2-6

读P67--P76  《富人不为钱工作》第3章第二课为什么要教授财务知识

最近一直是拿出零碎时间看书,因为每周计划要写3篇文章,于是才有动力每周写心得。

写心得,是为了自己更好地学习,是为了影响更多人一起实现财务自由。

一个朋友说玩现金流几个月后就不再玩了,我说我会一直玩下去一直到财务自由。

这反映了我们不同的需求。

玩现金流几个月后就不再玩了,因为已经掌握了财富的原则,在生活里创造真正的财富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一直玩现金流游戏直至财务自由,这是因为内心和外在的力量不够,希望可以用更宽的时间实现财务自由,希望可以借助教育改变自己或者他人现存的生命轨迹去向。

我对自己的命运有一些无力感,很希望通过财富教育逐步获得自己想要的人生。

我想要的人生是什么?

就是我每天列出的年度目标清单。

开始读书吧。

你真的很希望有钱吗?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好回答,但是答案却经不起推敲。

一定会有很多人半开玩笑地回答说是的。

再问他们,你为有很多钱学习了什么?

几乎没几个人答得上来,然后想当然地觉得赚钱很困难、有钱人都是为非作歹才有钱的,几乎从来不认为努力活着学习财务知识可以赚到钱。

看看市面上的各类培优课、才艺课,哪一个不有人交了学员很久,学员练习了很久才学会的。

再来看看很多人希望的“有很多钱”,大家只是想想而已,而没有行动。

这是个坏消息,也是个好消息。

说是坏消息,因为关注到的是自己没办法行动起来。

说是好消息,是因为看到大部分做不到时,做到的人就有机会了。如果人人都做的到,这就不是机会了。

大多数人在努力致富时,总是试图在15cm厚的混凝土上建造帝国大厦。

为了一个大学文凭,大家花了16年时间来读书,十六年的生活费和学费全部投入进来,为的是获得大学文凭、个人视野、人生平台机会。

而足够的钱,能够让你毕业后的生活更加稳定和谐,为此你又付出了什么?

整日工作,消费升级,结婚生子,节衣缩食,这是大部分人的生活。如果你也这样做,你也将过上大部分人的生活。

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大家每月的收入比较少,基本只够开支,少量结余都是以现金形式自自己保管。

九十年代,社会财富开始增加,大家手里开始有了余钱,“万元户”成为这个时代响亮的代名词,银行于是应运而生。当时,银行刚出来,大部分人不相信银行,银行职高高息揽存(定期存款利息表)。对大部分来说,当时的银行存款就是最好的保值增值方式。但是,很多人因为财务惯性,继续自己保管现金,经过几年之后,口袋里的钱严重缩水。二十世纪初,新闻报道也经常有“xx家里的钱XX,现在被老鼠咬了,要是当年就可以买几套房了”

二十世纪初,利率下降比较多,活期利率在0.81-0.35%之间,三年期定期存款在2.75-5.40之间,而同期的CPI基本在2%左右,但是细心的你一定会发现,银行给你的利息不是“复利计算”,而生活要你支出的生活支出却是“复利模式”

https://new.qq.com/rain/a/20210114A06Z4V00

只有知识才能解决问题并创造财富。这些不是靠财务知识挣来的钱也不会长久。我那受过高等教育的爸爸强调的是读书的重要性,而富爸爸则强调掌握财务知识。

什么是财商教育?

清晰地知道这个社会的财富规则和环境,知道自己该如何赚钱、用钱、留钱,就是财商教育。

六七十年代的人,还以为九十年代最保险、做合适的是把现金放在家里。

八十年代的人,还以为在二十世纪后把钱全部存银行。(八十年代的人赶上了房产大增值的的机会。)

九十年代的人,还以为继续买房子来投资。

这就是严重缺乏财商教育的表现,他们根据过往经验而不是当下的客观事实和环境、数据来投资

你真的需要很多钱吗?

如果你一直需要很多钱,那不是成为了无底洞,有很多钱时会继续想要更多的钱?

这是我偶然出现的一个疑问。

在看这本书时,我已经找到了答案。

从长远来看,重要的不是你挣了多少钱,而是你能留下多少钱,以及能够留住多久。

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尚可,本来可以在街上买一个带院子的三层楼房或者单位家属院的单元房,但没买。原因多多,略过不提。后来钱还是原来的钱,连买原来房子的1/20都不够。

家里有过钱,但是没留下来。

此外,家里非常有钱的家庭,涉及到如何低成本地把财富留给下一代,也需要足够的财务知识。

如果有了大量资产,我不会给孩子们留太多,同时,会给他们足够的财商教育和人生体验机会,帮助他们自己去创造想要的生活。

富人得到资产而穷人和中产阶级得到负债。资产是能把钱放进你口袋里的东西,负债是把钱从你口袋里取走的东西。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如果感兴趣,邀请大家一起来读这本书。

因为这个观念实在太重要,以至于必须用一篇文章来介绍。

你可能感兴趣的:((8)《富爸爸穷爸爸》心得--你得按照复利的方式支付生活20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