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乐清“失踪”男孩的母亲是一种什么心理

前几天,偶尔刷朋友圈的老逗也注意到,很多好友在帮忙转发一则寻人启事,希望通过朋友圈接力传播让乐清小男孩豪豪早日回家。

就在5号的凌晨2点,我们等来了好消息,孩子找到了,平安。

但乐清公安凌晨发布通报,其中一句话让网友评论炸了锅:“此‘失联’事件是该男孩的某家属故意制造的虚假警情。”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庭闹剧不仅发生在戏台上,也常常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而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在诸多报道中,我发现,男孩母亲自导自演的这出闹剧,只是为了测试这位父亲是否真正关心妻子和孩子。

经过长达5天的“测试”,不知道这位母亲,这位妻子是否得到了自己的答案,不过这次“考验”的成本实在太大了,不仅占用了警力和社会资源,也辜负了别人的善良。

我不知道这位母亲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做出这样的行为,但在我以往的经验中,部分女性出于“考验”自己的伴侣做出的荒唐行为还真不少。

所以,我很好奇为什么有人热衷于“考验”伴侣?这种“考验”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又能够证明什么?

我不是女性,可能无法深刻的体会女性真正的心理。但是我觉得人性总是有一些相通的地方,比如被关注,被信任,被需要。

很多时候,我们在测试另一半的时候也是在测试自己。当出现这个想法的时候,已经可以断定你对对方的不信任以及对自己的不自信,需要通过一些所谓的结果来证明什么,至于是否真的能证明也不得而知。

导致这种心理的原因大概是因为我们缺乏安全感吧,而导致安全感缺失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原生家庭因素

我们的依恋关系决定我们成年的人际关系,如果我们从小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那么长大后,心理会更为健康,那么一般就不会缺乏安全感。但是一旦我们从小在回避型家庭长大,尤其是父母冷漠型,家庭暴力的环境中成长,那么孩子从小就会有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甚至有可能伴随终身。

比如《欢乐颂》中安迪就是如此,由于从小被父母抛弃,她虽然后来受到养父母的关注,但是并没有抚慰她小时候的伤害,所以在恋爱的时候,她拒绝与人过度亲密。

家庭角色的缺失

其实老逗觉得,每个人都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担当着不同的角色。比如我,在不卖酒吧我是店主,我同时是我父母的儿子,如果我结婚生子了,我还是丈夫和父亲。


我们在扮演每个角色时都需要承担责任和义务。如果我不努力工作,做好店主这个角色就可能被炜哥炒鱿鱼,导致失业。同样的道理,如果我在家庭中,不扮演好自己丈夫、父亲的角色,时间久了,可能也就不再被妻子和子女需要,也同样可能被取代。

就像现在很多日本的男性,由于丈夫、父亲角色的长期缺失,退休后发现已经不被家庭需要,离开妻子都无法正常生活,也会让人感觉慌慌的。虽然亲情不是那么容易切断,但是一旦触及了红线,就再难挽回。

独立人格的缺失

无论男性也好,女性也好,无论婚否我觉得都应该保持自己人格的独立性。

一个人已经建立了成熟、独立、完善、牢固的观念体系。同时,即使自己的生活状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和动荡,他们也能乐于应对。他们的内心平和、充实、坚强。即便外界的影响无处不在,他们也能根据自己的内心信念和直觉作出决定。他们知道,尽管不能改变现实,但可以改变看待现实的方式和态度。他们也会对自己和他人有清晰明确的责任感,这就是拥有独立人格。

在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中,总是喜欢按照别人成功的经验来走自己的路。从小老师是这样教导我们,父母也是这样告诫我们,以致于成年后,甚至为人父母了也无法通过自己的判断力来辨别事态。

比如,这位乐清“失踪”男孩的母亲。她无法通过自己的感知判别丈夫对家庭的关切,也无法理性判断自己的行为将会产生的后果。

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别人把自己逼向了某种处境,而是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跳不出来的坑。若能坦然面对,泰然处之,会发现除了自己心里的坎儿,没有什么过不去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女性|乐清“失踪”男孩的母亲是一种什么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