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同体笔记(林文生)

上週議課時,有好幾位老師都發現,學困生在小組內有受到溫暖的對待,但是並未真正完成有效的學習。這種現象在英數理化特別明顯。為什麼呢?佐藤學教授層經提過,有效的課堂學習,必須要同時兼顧社會性,認知性與倫理性。初期的學習共同體的課堂,經常會營造溫暖潤澤的課堂,也就是我們看見的兩兩配對或四人配一起分享與對話的溫馨畫面。這是必要的歷程,也是形成有效學習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最難的是引導的老師,如何設計課堂,積累學生與學生之前有意義的語言溝通,並且有能力確定哪個地方是”我不懂“ 。這個歷程看似簡單,其實複雜,最難的是老師缺乏問題意識,這個部份又分兩種層次,一種層次是老師自身沒有問題意識,第二層次是老師不瞭解學生學習的困難在哪裡?除了問題意識之外,情境與場域也是個問題,如何引導全班學生入情入境進行意義化學習,這是老師第二層挑戰。第三層挑戰是結構的限制性,讓學生入情入境,讓學生形成問題,說出哪裡我不懂,說出我不懂的同時,還需要有同學能夠理解他的不懂,還能提出協助的方法,這個歷程需要時間,需要時間累積學生互學的素養,但是剛入門的老師通常等不到學生素養的完成就放棄了。所以學習共同體的師資培育,要讓準老師,完成學習的互動性,認知性與倫理性,成為具備三位一體,有感動,有感知,有學習存在感的現代感教師。

你可能感兴趣的:(公同体笔记(林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