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孔繁森,培育奉献精神

  摘要:百年沧海桑田,百年伟大跨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一路走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风雨兼程,艰苦奋斗的路上,坚守着那颗无私奉献的决心,始终能做到“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更坚”。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两步走”战略,开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新时代需要奉献精神,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美好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更需要我们用奋斗去践行奉献精神。学习孔繁森的奉献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宣传奉献,培养人们的奉献精神至关重要。

  翻开过去,我们党从一诞生,就把奉献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全部奋斗史,发展史也就是一部奉献史。《党章》总纲明确规定:党员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在思想上,我们党是讲求奉献的政党,在生活中,涌现了一个个感人的党员故事。

孔繁森的奉献精神

  在阿里高原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闪闪发光,永不熄灭;在西藏田野上有一名字,响彻大地,经久不衰。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1944年,孔繁森出生在山东聊城一个贫苦家庭,接受教育后的孔繁森,后来参军,入党,在地方勤勤恳恳地工作。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当时担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欣然赴藏。  进藏以后,原定孔繁森担任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当地党委将他派到海拔更高的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岗巴县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700米以上,地势险峻,空气稀薄,在那里,呼吸都觉得吃力,让人望而生畏,毛骨悚然,但是孔繁森并没有退缩,毅然决然地奔赴岗巴。在岗巴工作的三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访贫问苦。民之所乐,他则遂之,民之所苦,他则除之。  1988年,孔繁森在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再次带队进藏。艰苦的生活条件并没有让他对西藏望而却步,思念亲人的煎熬也没有淹没他为藏胞服务的信念。摆正了家庭与国家,个人与人民的关系,他清楚地知道,这是祖国和人民的需要,这是党的召唤。他更深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1992年,拉萨市黑竹,工卡等县发生地震,孔繁森赶赴灾区,在那里 ,他收养了三个孤儿: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5岁的贡桑。将他们带回拉萨,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的生活,教他们读书识字,和孩子们挤在一张床上,只要有空余时间就带孩子们逛商店,买衣物。孔繁森的生活非常节俭,自己的钱几乎给了生活困难的乡亲,有时连伙食费也不够交。他自己经常吃榨菜拌饭,却不愿让孩子和他一起受罪,竟然卖血换钱,给孩子添补营养。人们常说:父爱如山,孔繁森把这如山一样深沉的父爱给了他收养的孤儿。  1993年,孔繁森进藏工作期满,本可以回家和亲人团聚,离开这艰苦之地,但他却选择继续留在西藏,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方,荒无人烟,没有清泉流水,没有百草丰茂,没有莺歌燕舞,外出只能与大地为伴,口干了就以雪水解渴。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撒高原。孔繁森为了西藏的繁荣,藏胞的幸福殚精竭虑,直至献出了生命。他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他用生命践行了自己最喜欢的那句话: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让人,一个共产党人,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爱人民。“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孔繁森的一生都在为藏族同胞们辛苦奔走着,让他们品尝着这世上最纯最甜的蜜,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奉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奉献精神必要性

  奉献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高速发展,高科技,外来文化充斥着大街小巷。街道上,流行歌曲是震耳欲聋,人们的嘴里张口闭口都是一些让人听不懂的新词汇,他们追求着所谓的时尚。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杨幂,鹿晗,对他们的出身,来历是如数家珍,对他们的崇拜与敬仰程度,那是登峰造极。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人习惯了在糖水里享受,早已无法忍受苦水里的酸涩与艰辛,在繁华的大都市里,他们执着与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生活,深陷金钱物欲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现代社会,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物质条件优越,他们从一出生就倍受呵护与溺爱。“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都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吃一点苦,让他们一直在温室里成长,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希望他们长大后能安乐的享受自己的生活,在教育上一味的追求成绩,忽视了品德教育,家庭教育理念的偏差,导致现代的孩子缺少奉献精神。

  奉献是一种真诚自愿的社会行为,奉献源于广泛的爱和责任心,人性中关爱他人和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种潜能而不是本能,因此需要后天发掘和引导,大力倡导奉献精神,培育奉献精神,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培育奉献精神至关重要。江泽民同志也说过:“要弘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多学习,少应酬,多奉献,少计较,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培育奉献精神方法

第一,从小学开始,定期举办志愿者服务活动。大多数情况下,志愿者活动都是在大学里经常有的活动,小学生中却很少有这些活动。现代社会,生活条件优越,孩子们从小在温室里长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的孩子连自己穿衣,刷牙,整理书包的自理能力都缺少,更别谈,让他们在家里,洗洗碗,拖拖地,做一些基本的家务了。不尝艰苦,何谈奉献。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是我们接受知识的直接来源。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如同一张白纸,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甜和咸,是父母给他尝了一口糖,并且告诉他这是甜的,从此他就记住了什么是甜的味道。所以从小学开始,让孩子参加志愿者活动,到敬老院,给那些孤寡老人叠叠被子,扫扫地,从小事做起,从娃娃抓起,让他们亲身体验什么是奉献精神,在他们幼小的心田里种下奉献的种子。在初中,高中,大学一直延续这样的活动,让这颗奉献的种子茁壮成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断地积累,最后长成一棵一颗参天大树,为人民遮风挡雨。

  第二,大力弘扬中国古文化。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国学课,由专业的老师带领同学们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将古文作为一门单独的考试科目纳入学科考试中。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导致人们开始崇洋媚外,追求国外所谓的“时尚文化”,将英语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丢弃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奉献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中从未缺席过。“奉献”从辞源学上追溯,最早是“丰”“献”二字独立使用,“奉”在《辞海》中解释是“捧”“进献”。例如。“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历王”,“献”《辞海》解释为“本为献祭”,例如,”献,宗庙犬名羹献“。段玉裁:“献,本祭祀奉犬牲之称。”两字连用出自于《史记,刺客列传》:“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中国古代的文学著作,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又或者是《大学》,《中庸》这些国学经典,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奉献”二字。《礼记.大学》曾说到:“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天下太平”。奉献人民,奉献社会,修身是根本,那么,如何修身?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多读书,读好书,用文化将自己武装好,用心体会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之心,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壮志,在糖衣炮弹面前,我们用实践表明决心,不改初心,与人民同心。 

  第三,读书明理,读史明智,加强历史教育,在地铁上,商场等公共场所摆放历史读本,提供免费阅读。鼓励企业单位开展有关历史知识竞赛。历史是一面明镜,让我们分清是非,明白对错,找对位置,站稳立场。多读历史尤其是党史,感受董存瑞炸碉堡时的英勇无畏,刘胡兰英勇就义时的慷慨悲愤,赵一曼视死如归时的坚定决心。,岁月可以改变容颜,时间可以冲淡记忆,但是改变不了一代代党员那如磐石般坚定的初心。在岁月变迁的路上,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伟大抗疫精神,无一不包含着奉献。毛主席曾说过:“为我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从建党,建军,建国,建设到改革开放,我们党员带着奉献一路走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总要有点精神,赤忱爱国,自强不息,乐于奉献,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财富。”虽然我们不能亲身去体验历史,但在读史书的同时,从字里行间,那份伟大与无私,在精神上感染着我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现如今,奉献的践行人减少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很多人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迷失了方向,丧失了精神信仰,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这样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我们更应该多读史书,用历史滋养我们的心田,重建奉献的信念,加固奉献的决心。雷锋曾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第四,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将奉献精神融入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传播信息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的特点,把有关奉献精神的相关政策理论,一代代无私奉献的感人事例等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出去。现代社会,网络技术发达,4G网络已经全面覆盖,5G也在普及中,人们对手机是不离不弃,我们可以利用抖音,微信公众号等APP向用户推送有关奉献精神的信息,视频。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宣传奉献,处处宣传奉献,在全社会形成培育奉献精神的浓厚氛围。邓小平同志说过:“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我们要向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努力宣传这种高尚的道德”。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奋力当好具有奉献精神的新时代“传承人”。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都是来源于一代代党员勇往直前,断头流血,殚精竭虑的无私奉献,是他们用这种精神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名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环境,新时代的新青年要坚守对奉献的忠诚,在迈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不仅要用理想去支撑奉献,更应该用奋斗去书写奉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章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4页 

【3】《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人民日报》1995年4月7日   

【4】《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7页   

【5】江泽民《论“三个代表”》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孔繁森,培育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