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控制、接纳、联接

1、相信“相信”的力量。

很多时候,“相信”需要时间和经历去验证。你没看到过,没经历过,就不会相信某些事情会发生。

很多时候,“相信”也可以仅源于一个单纯的信念。因为相信,才会看到、发生和经历。继而又因为这些的发生,更加笃信。

看起来好像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关键在于,在没看到、没经历之前,你愿不愿意给自己一个机会,have a try?

2、你欲控制的,必将你控制。

想要摆脱纠缠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不要卷入。而不卷入并不意味着回避,回避所带来的表面上的冷漠反而会使无意识深深的与之认同(摘自“穆勒书信时光”)。

我的理解,不卷入是一种抽离的、中立的、旁观的姿态。就好像一个人的情绪来临时,你是完全掉入情绪的河流,任由情绪把自己裹挟着走,还是站在岸边,清晰地看到情绪的起落,而不被河水弄湿衣角或鞋子?

3、接纳与爱。

很多人“头脑上”知道要接纳,但是“情感上”做不到。比如,与父母长辈的关系紧张。头脑上理解父母一辈的生活环境与背景,知道他们不容易,也接受他们因为自身的局限做出一些,但就是从情感上很难接纳他们的某些行为,特别是无法接纳他们在我们小时候做过的一些伤害我们的言行。

一开始我想不通这是怎么回事。某一天,回味康师对于“正念”的定义——“带着爱意的觉知”时,突然意识到,这可能与“无条件的爱”有关。

康师把“爱意”(loving)与“觉察”(awareness)视为正念的两个维度(一只鸟的两个翅膀),二者缺一不可。想真正做到“心在当下”,需要带着爱意去抱持你所觉察到的一切,包括身体的感受、心中的情绪、脑子里的各种念头和想法。

只有当足够多的爱意涌现出来时,才能够放下评判与期待,真正从情感上接纳所发生的一切人事物。而因为父母长辈没有给予我们这种无条件的爱,我们没见过也没体验过这种无条件的爱,所以也无法对对方发出这种爱。

有句话,叫“爱满则溢”。你心中的爱足够满了,才能把爱给予别人。所以,得先把自己的爱杯灌满。也即,先从无条件地爱自己开始。当你心中的爱足够多,对方那些彼时令你难以接受的言行,也许就不再那么能够伤到你。

4、空杯心态。

发现自己一涉及育儿话题就容易失去教练位置,进入专家/咨询师的角色。一方面,可以视其为练习教练位置的好机会;另一方面,是不是说明了,很多时候,拥有过多的专业知识(或者说,不恰当地使用这些专业知识)反而有可能成为教练精进之路上的阻碍?

如果,网球教练可以成为优秀的高管教练,说明教练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建立亲和、积极倾听、创造觉察这些软技能,而不是懂多少被教练方的专业背景与知识。从这个角度说,简单的职场背景也许并不是成为一名优秀企业教练的障碍,而只是限制了进入该教练领域的途径(但并不是绝对没希望)。

5、对手机的依赖本质上是一种想要与人联接的愿望。

以前一直认为我做事不够专注是因为手机带来的干扰。某天突然意识到,并不是拥有手机、使用微信这件事对我有干扰,而是我总是很想打开手机回复别人的信息对我的注意力构成了干扰。说到底,是这种想要与人发生联接的冲动造成了干扰。

对于我来说,这种想要与人发生联接的冲动来源于,当我看到别人有疑问、有困难时,我就忍不住放下自己的事情去帮助别人。而这种冲动背后隐藏着若干限制性信念,比如,我拥有别人不具备的知识或技能、没有我的帮助别人就会处于困境中、我必须立刻帮助别人否则他们的处境就会更加糟糕......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对这些观念做了转念作业。当我承认自己并没有那么重要,比如世界并不是缺了我就不转,或者别人并不会因为缺了我就找不到解决方案时,我想要打开手机看微信的冲动就减弱了许多。相应地,做事的专注力也就提升了很多。

(2017.11.08 by Susan)

你可能感兴趣的:(相信、控制、接纳、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