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的心态》托马斯M.斯特纳[美]

这是本值得思索的好书真的

看完林中小屋节目后,被苏志燮的自律和耐心深深折服,从此他的吸引力不再只有帅到令人感叹的外貌。有耐心,这真是人类个性中最大的优点之一,而恰恰我没有。

为了拥有这一特质,阅读了这本书。如同书名所说,许多习惯是需要练习的,我们要怀有练习的心态,就连练习的心态也需要练习。这本书讲述的都是我们早已知道的事情,但我却从未仔细深入的思考过。读罢确实有助于我对耐心、练习心态的理解,值得推荐给所有没耐心的人。


一次只做一件事。如果体验一次,绝对会有从容的好心情。

文中的许多部分,都与林中小屋的幸福理念大致相同。比如说,一次只做一件事。尽管有许多类似的倡导文化,但赞成的人,或者是能做到的人似乎为零。我们的世界让我们慢不下来。

“我们总在同一时间着手做和想着做不止一件事。但问题是,我们总是习惯于一心多用,以至于当我们决定集中精力专注于某项活动时,我们做不到了。我们的大脑如此躁动不安,而且,这种躁动不安具有强大的惯性。它不希望停下来。它让我们筋疲力尽、过度劳累。我们发现自己没办法安静地坐下来,而且也没办法安静下来。”

我相信不止我一个人深有同感吧。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上班挤地铁的途中,如果不戴耳机不玩手机,就无所适从。每天的休闲时间几乎全用在手机上,有空没空都会掏出手机。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是希望人类的生活能更便利,更简单,而我们似乎都成为了智能化的俘虏,我们越来越难控制自己的思维,甚至无视于它。

在戴耳机跑步的一个月后,耳朵很痛。趁这个机会我试验了一下,一次只做一件事,只跑步 不干别的。害怕会乏味失去跑步的耐性,我还特地将手机和耳机放在了手边,打算随时使用。没想到我竟然坚持了一整个小时,只听心跳声和注重呼吸节奏,什么也没想。

对的,一次只做一件事,包括我们的思想控制。比如搭地铁,那就纯粹的站着,看上车的人、下车的人,到了哪个站。不去想等下要做什么,昨晚发生了什么。这真的很难,即使控制了玩手机的欲望,也控制不住思维的乱飘。


客观是通往宁静心灵的路。

"当一位朋友或者家人达不到他们认为的重要目标时,我们会安慰他们看开一点儿,但那种超然的智慧,我们自己却做不到。”

读这本书断断续续花了差不多一周的时间,期间我一度为工作心情十分不好。这充分说明了“即使懂得所有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的真理。所以作者要我们重复的练习,怀抱着耐心的客观的心态。

但其实我想说的是另一个问题。上周工作非常繁乱,为了赶紧完成,喝水和去厕所的时间都省了下来,连中午睡觉时间也放弃。每天不能确定下班时间让我更加烦躁。

坏心情持续了好几天。某天我突然想通,我到底在急什么?我为什么要自己逼自己?而且我发现我一直在为没有发生的事情烦恼,例如我连续三天因为不确定是否加班而烦躁不安,但那三天每天都能准时下班。于是我浪费了三整天的时间在为不会发生的事情担心。

第二天上班,我自在多了,中午舒服的休息、留时间吃下午茶,连去厕所的路也慢慢的走。放慢了工作节奏后,内心平和,心情也很舒畅,工作也还是能按时完成。我突然觉得前天忙得七手八脚的自己有点可笑。


我们处于一个“重视结果”的世界,很难“活在当下”。

我们从小的教育制度就是这样,长大后的社会规则亦是这样。如果不成功,便是失败,心情沮丧。于是我们做任何事都对“目标”有着执拗的依恋。

“我们错误地认为,我们终于实现目标的那一神奇时刻到来之时,我们会感到很愉快。我们把实现目标的过程,几乎视为实现目标而必须经历的麻烦事。”

我一直都非常热衷于“倒数”这件事。例如还有xx天,我就要结束我的健身课程了;还有xx天,我就可以去旅游了……我几乎一直在思考还没有发生的事情,或者在重新体验已经发生了的事情,将此时此刻丢掉了。我的当下总不是当下。

作者的一个观点,是说“我们无力停留在当前这个时刻之中。一旦我们克服了这个弱点,便能意识和体验到真正的内心平和”。

文中的“重视结果”和“活在当下”,其实是在描述不同的两个心理状态。我将它们混在一起讨论。我们忽视了过程,期望未来会发生更好的,或者悔恨过去做得不好,此时此刻永远不是我们想要的状态,我们的思维也极其吝啬,不肯分给当下。

文中,作者一直在教我们,如何能专注当下。冥想是一个办法,但其中的奥妙我认为需要另外深究。

还有一个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告诉自己正在做什么,比如刷牙这件事,恩,我要开始刷牙了,先刷门牙,要上下刷,再刷后槽牙,内外都要刷,这个牙膏味还不错……

是不是觉得很傻,但我认为这么简单的三分钟,没几个人能真正让思绪停留下来。不信的话,你可以试一试。会感受到简单、思绪受控的快感。I promise.

你可能感兴趣的:(《练习的心态》托马斯M.斯特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