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自律计划项目呈现原理

为了使100天自律计划更能发挥效果,我们要想办法将自己的100天自律计划呈现出来,当然呈现形式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一、呈现是仪式感

《小王子》这本书中提到过仪式感这个东西,那是小王子和狐狸之间的一段对话:

“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狐狸说,“比如说,你下午4点来,那么从3点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4点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

”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简单来说,仪式感就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是一种精神上的礼仪。应用到100天自律计划上,这种自我暗示就是一条明确的分界线,将我们的自律状态与日常状态划分开来。

一旦我们完成“打开笔记本、穿上运动服”这样充满仪式感的动作,内心便会出现提示,这种提示能让自我发生变化——让自己的反应能力、思考能力、专注能力在一段时间内提升到一个“绝对自律”的状态。

仪式感有两种作用:第一是让自己迅速静下来;第二是作为触发按钮,开启下一步的事情。

在《巅峰表现》这本书说,大部分的高手需要一套固定仪式来让自己静下来并迅速进入状态。比赛状态和自律状态都不是自然状态。自然的人面对大场面的比赛会紧张,自然的人坐在电脑前更想看看新闻而不是马上潜心工作。

固定的仪式,固定的流程,是顺利进入状态的好办法。心理学家斯金纳(B.F.

Skinner)说,人的行为是可以“设计”的 —— 你要做的是设置好“触发器”。老鼠看见食物就想吃,人看到一张椅子就想坐下,你在回家的路上看见 “一点点”的奶茶店就往右转,食物、椅子和那家奶茶店就是行为触发器。

习惯就是这么养成的。因为你多次这么做,触发器和行为之间就有了一个强烈的连接,以后你一遇到触发器就会自然这么做,根本不用费力说服自己。

人是习惯型生物。据说我们的行为中只有 5%是有意识的,95%是无意识、或者下意识的反应。当我们的意识开始指向某处时,潜意识便不受控制。建立“仪式”,就是在刻意练习统合这95%的思想资源,让自己进入状态。

 “如果你每次要做某件事时都需要思考一下,那么你很可能不能长久坚持地去做这件事。” 因为选择是最耗费心理能量的事情之一。而建立“仪式感”,其实就是让你排除这样的“思考”,给自己建立的一种自动反应机制。

你可以把时间和行为连接起来,每天一到点就做同样的事。例如我在每天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朋友圈发自己的“100天自律计划”。我每天晚上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情就是复盘总结一天的时间记录、计划事项完成情况及每日的原则总结。

具体选择什么样的流程,可以根据个人喜好,但关键是你的流程要固定不变。有人考察了50个近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的流程各有不同,但是共同点是都有自己的流程。我们知道康德每天总是在同一个时间从家里去大学,以至于路上的围观群众都能拿他对表。


二、呈现是他律

“自律”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凡想要坚持做过一些事情而后半途而废的人应该都有体会。何况我们执行的“100天自律计划”更多是有关学习成长的,而学习习惯是最难养成的。因为从学习的本质来看,学习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所谓“快乐学习”、“轻松学习”是自欺欺人之论,谁信谁上当。人类的本性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面对如此艰难的学习,单靠自律真的是太考验意志力,而每个人都清楚,意志力是禁不起考验的。

学习及其他让自我成长的事情,既然是这么辛苦的事,那除了极少数能自律的人之外,绝大多数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约束甚至强制,才能完成学习。强制不见得是棍棒,一群人之间的共同学习,就是一种他律,即靠他人来提供一种纪律,仅仅因为自尊心,你就会克制懒惰,拿起书本苦读。

这也是学校到现在还能存在的根本原因。因为从知识传递的效率来看,学校教育远远赶不上互联网,然而从节节攀升的学区房价格,我们就能知道当下社会对于学校教育的推崇,这点上包括美国在内也是如此。

很多人都会感慨说,自己最刻苦努力自律的时候就是当年读高中的时候,不是因为那个时候的自己更有自律,而是因为学校制度的存在,这种他律能帮助人们克服人性中的好逸恶劳。

 他律带来自律在职场上也是如此,从技术上来说,现在很多公司都不需要员工到办公室上班了,远程办公可以胜任很多工作。但为什么很少有公司这么做呢,一些曾经尝试过的公司也纷纷回归办公室呢?原因就是大家在一起,众目睽睽之下,这种他律就让我自己不好意思上班睡觉或者打游戏。而自己在家办公的话,真心难以通过自律来实现。

每天通过数字呈现自己在“100天自律计划”的哪一天,并且通过手写笔记、朋友圈或者社群打卡的方式公示出来,这就相当于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约束环境,让他律代替自律。

例如有两次我因为网络的原因,早上的“100天自律计划”朋友圈打卡没有发出去,结果好几个朋友私信我为什么早上起床后没有看到信息,这种他律让我变得更加自律,无论早上几点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发“100天自律计划”的图片。

当然,未来的你如果能够做到完全的自律,就可以放弃这种他律。我想在我执行完100个“100天自律计划”后,我会真正养成这样的自律吧。


三、呈现是个人印象管理

所谓“个人印象管理”说的是: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刻意采取一些方法来管理个人形象。而经常按照某种方法来管理个人形象之后,就会实现自居效应,即一个人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扮演着一种什么样的角色,这种角色常常表现为一种自我暗示。

或许你会觉得这是一种“表演”吧,然而,欧文•戈夫曼在他的书中《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指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社会日常行为,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特定的表演行为,它们的出现绝不是孤立的,它们是在特定环境下存在的产物,都带有浓厚的、迎合社会期望的成分。为了达到这种社会期待,人们就必须表演。

当我们在朋友圈或者社群“表演”了100天的自律之后,我们从内心里也就接纳了自己就是“自律”的这种角色设定,当然也在其他人的心目中留下了“自律”的这种形象设定。这也就建立起我们个人和自律的隐秘联系。

这种隐秘联系有多大的作用呢?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就是把一群数学天才招到一个班里头分成 A组 和 B组,让这两组人都读著名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哥德尔的传记。

但是在两组读到的传记有一个微小的差别,A组读到的就是一个在百科全书上头你能看到的一个标准的传记,B组 读到的传记有一个小小的改动,就是哥德尔的出生日期是不一样的,当每一个学生读到这份传记的时候,他发现哥德尔的出生的月份和日期跟他自己是一样的。

这个小小的差别最后导致了两组的成绩有明显的不同。B组的学生的成绩明显的要 A组学生的成绩要好。

这里头的奥妙在哪儿?就是自居作用。当他读到哥德尔传记的时候,竟然发现自己跟哥德尔是在同一个月份,同一天出生的时候,他会不自觉地认为自己跟哥德尔之间有一种隐秘的相关,或者说悄悄地认为自己可能是个小哥德尔,这种神秘的巧合会对他形成一种强烈的暗示,这就叫自居作用。

《正能量》这本书的引文标题是: act as if , so you are。就是当你表现出你好像是的样子,时间久了,你就是。

就如在中国有一个公益组织,他们在东莞、深圳这些有很多女工的地方教这些女工表演话剧,目的是为了让这些女工建立起真正的自信心。为什么表演话剧的方法就很有效呢?有过表演经历的人都知道,当你在表演一个角色,比如说让你去演埃及艳后克利奥佩特拉的时候,你一定要全情的投入,表现出一个女王的样子。尽管你心里头觉得自己并不是,这种持续的全情的投入,会让你习惯性的进入一种你不是的角色当中。

让我们更多通过公众呈现的方式去传递自己的“自律”形象,100天之后,你从内心里也就真正接受了自己的“自律”角色设定。

你可能感兴趣的:(100天自律计划项目呈现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