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前天打电话给妈妈,问94年的时候有没有挺着肚子去电影院看过一部葛优和巩俐主演的电影,名字叫<活着>,是作家余华先生的作品改拍的。

哪知道我妈说了一句,什么活着,没听过。

那时候她不喜欢葛大爷,那个吊儿郎当的样子看着就烦,也对巩俐无感,她还说了好多导演的八卦。原来娱乐黑料和八卦也是不分年代的。

接着我妈又像个小姑娘激动地说道,那个时候她最喜欢的女演员是林青霞,看她演的东方不败那可是相当不错的,还有周星驰咯,张国荣咯,她还特别喜欢谢霆锋,就像我们喜欢周杰伦的那种。

最近几天憋着一股劲在看余华先生的作品,看着看着就是一阵难受和苦闷。

<活着>中,我印象深刻的还是福贵住进茅草房以后,每次都是急急地奔波于城里和村子;家珍拖着没有力气的身子一小步一小步从村子走到城里,再从城里又慢慢走回村子里的茅草屋;有庆念书的时候,从茅草屋到羊圈到茅草屋再到学校,一天就这么跑两三次,饭都是猛地包在嘴里路上吃,鞋子没多久就磨烂了。

自从上次听妈妈提起外公,我脑海里就时常浮现出关于他的画面。

那时候青年时期的外公,有4个孩子要养活,全靠着家里的土地是没有办法生活的,“工农兵学商”,做生意的人地位最低,也被人瞧不起。苦于一家人生计的外公只能去悄悄地收集木材,再到另一个镇子上去卖。

那时候半夜三更就要推着个小板车,从家里走着去那个城镇上的集市。我以前爱骑着山地车到处跑,也从家里骑车去过那个小镇子上,最大档一直蹬脚踏板的话,也是两个小时左右吧。

我脑子里的画面就是外公推着个堆满了木材的小板车,走坑坑洼洼的烂泥巴路,累了就站会儿,从天黑到天亮再到天黑,走走停停又不敢多休息的背影。

那时候的走路跟我现在老是爱半夜三更在街上走路,性质还是不一样的。

外公就是想尽办法,让当时的一家人熬过了最难熬的那个年代。然后生活就好起来。

他拼了命地盖了一幢4层的楼房,那幢楼房在汶川地震强烈的波及范围下,异常坚韧,没有损失一分一毫。

我记得我快要上小学的时候,外公去木材市场邀请了他的木匠好友,给我做了一张木床,说小孩子长身体睡硬的床好些。

他喜欢写毛笔字,老年时候也喜欢跟他的一两个好友去河边遛弯,喜欢安静的小孩,喜欢看<亮剑>,喜欢谈论当今时代变化。他做的豆瓣鱼宇宙第一。

最后想说,不管是住进茅草房的福贵一家,到后来的孤苦伶仃跟老牛相互作伴的福贵,或是一路卖血凑钱去上海给一乐治病许三观,还有我的外公。都是真切地向我们表明,活着就要继续,它可能会遭遇变故,还可能没那么糟糕,总归还是得活着呀。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