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展

      上周六朋友D邀请,去红砖美术馆参加某全球顶级当代艺术家的开幕酒会,之后看展。我听说美术馆本身设计的有意思,再加上很久没见D,就去了。但她微信上一句话让我别扭“嘻嘻,约你就对了,你是参观美术馆最佳拍档”

        “美术馆最佳拍档”,是我之前多年无意间营造出的社会形象,按现在时髦的话叫人设。但现在,我清晰看到这个人设的虚伪空洞。

      大概初中开始,我养成了定期去美术馆、博物馆的习惯,说不上多享受,就是觉得应该去。还记得见识的第一个大场面是九十年代米罗的展,几十个脑袋对着一张白纸上随性的两根线条、或者三个墨点发傻。那年代没有朋友圈,也没有装逼这个词,我想观众还是有点真诚的,大师,没见过嘛,看不懂。现在看,米罗就是个骗子。

        随着成长一路看下去,工作后出国多了,每到一地必去看展,当然有非常喜欢、一去再去的,但也有冲着名气去点牟的、也有为证明人设去的。

        但最近几年,我越来越感受到看展里作秀的成分:故宫那些展,人挤人,远远没有微信上的照片看的清楚;现当代艺术,一堆撒狗血骗小记者、小姑娘的臭流氓,老娘见得多了,跟我这装?

        到了红砖美术馆,先是媒体招待会,朋友给我留的位置还是第一排正中间,我借机发了条朋友圈,吐槽艺术家不知所云的瞎哔哔。之后的鸡尾酒会还是老路子,大使致辞、吃吃喝喝,balalala. 与会者多是二十多岁、崇拜艺术的青年,就像当年的我,我心说“也就蒙蒙你们这些孩子,大使为什么来知道吗?这背后都是文化输出....” 展也没怎么看,吃了点东西就走了。

        但过会儿看到D发的朋友圈,我开始后悔了:展厅里制造出大量魔幻的光影效果、片状的人造彩虹,光看视频就很震撼了。别管是不是艺术,身临其境肯定挺好玩的。我倒好,跑到那么远的地方,正戏都没看,吐了个槽就跑了。

---------------------------------------------------------------------        挖心理:我意识到“美术馆最佳拍档”人设有虚伪的部分,就用不看展和吐槽来抗拒这个标签,实际是制造新标签:“我是看透了艺术圈虚伪的明白人,我不跟你们屁孩子混。” 我为这个新标签付出的代价是嘛都没看见,还浪费了路上三小时。潜意识里,我大概就是为了证明新标签去的,所以任务完成就走了。

      真相一:如果我放弃对自己的人设,放弃对在场年轻观众的评判,和对“这是不是艺术”的概念,单纯去看去体验,一定挺好玩的。概念是固化的、人是鲜活流动的,之所以有艺术这件事,正是试图传达概念不可言说的部分。

    真相二:养成看展习惯是家庭影响,逐渐内化成社会标签后就有优越感了,现在,我又试图颠覆这个标签,用新标签建立新的优越。

    我总是需要优越感来对抗自卑。看到这一点时,反而能放松下来。在第二天的饭局上,我明显感到了这一点。(饭局的事儿明天接着写)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