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得好,才能讲得好?

亦腾第一次站上大舞台时是参加坚持星球能砺演说家大会,那时他刚满7岁,第一次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登上300多人的舞台,当时我比他还紧张,但正是这一次霸占舞台的经历,使亦腾获得了“小小演说家”的自我意识。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会问,鼓励孩子演讲,该不该奖励孩子呢?随着物质条件的丰富和教育观念的革新,今天的父母逐渐接受了“奖励法则”。如果我们能更好地用胡萝卜教孩子,为什么还要用大棒呢?很多人开始模仿,用糖果、巧克力、玩具、甚至玩手机游戏时长等等奖励孩子。

可是你发现问题了,孩子开始经常跟你讲条件:“你不给我糖吃我待会就不弹琴了!”“你不给我玩手机,我就不写作业了!”你开始担心,孩子会不会变得爱讨价还价,甚至要挟大人?

奖励到底有用没用?应不应该采用“胡萝卜”方式教养孩子?能不能用奖励的方式来影响孩子学习演讲呢?


图片发自App


美国作家艾尔菲·科恩在《奖励的恶果》这本书里说,那些老是用奖励来鼓励孩子的人,没有想到外在奖励是在给孩子吃“有毒的胡萝卜”。一旦孩子开始依赖奖励,他们对事情内在的兴趣被消磨了,需要奖励才会继续做事,而不是做真正感兴趣的事。乔娜森·布朗在《自我》也讲过,奖励对孩子的控制性类似于“贿赂”,孩子的高层次目标(创作和给予)会被低层次欲望(糖果和玩具)取代。

看到这里,有的家长会说,要立刻将家里的奖励表格扔进垃圾桶。从今以后不给孩子任何奖励,要让孩子寻找自己的内在兴趣。

但是,你又发现问题了。遇到孩子不喜欢做的事情,比如你想让他定期整理玩具、早晚刷牙、去看牙医,不给奖励好像根本行不通。


图片发自App


确实,很多反对奖励的证据,是拿孩子本身喜欢的事情做研究。比如给一群喜欢画画的孩子奖励之后,发现孩子不那么喜欢画画了。你可能会想,原来奖励会伤人啊。

这听上去很合理,可实际上对于很多孩子不喜欢做或者觉得比较难的事情,奖励是有用的。2012年美国的研究发现,如果给学生正确的奖励,他们完成学习目标的时间比预期提前了6个月。


图片发自App


所以,奖励有的时候有用,有的时候没用,该不该用奖励,不能一概而论。

接下来我告诉你,面对不同情况,如何有效地奖励孩子:

1.孩子喜欢或者主动做的事情,不给物质奖励

还是以画画为例子,如果孩子本身喜欢画画,他对画画的内在兴趣已经很大了。这时候给他外部的奖励,反而会削弱他对画画本身的兴趣。另外,如果孩子做了什么良好的行为,比如主动帮助路人、主动帮忙做家务,这时候给他们物质奖励,也会降低他们下次做好事的几率。

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你经常给孩子礼物,比如跟孩子说,“今天画三幅画,我就给你买一个玩具。”那是在说三幅画,跟一件礼物是等值的。或者跟他说:“你今天做了好事,走!带你去吃麦当劳!”把助人为乐的好品质跟一顿麦当劳绑定在一起。这些小恩小惠远远不及孩子高昂的学习兴趣和善良的品质重要,如果长期给孩子这些物质奖励,会造成孩子价值观的失衡。

平衡奖励和内在动机的方法是,给孩子更丰富的回报。你可能想说,难道还要给更多奖励不成?

不是的,这里的丰富回报是指,给孩子更多关于他喜欢的事情的信息。2014年,科学家让几组小孩做一项陌生的任务,发现如果给孩子提供更多关于这项任务的背景信息,孩子的任务完成得最多,多过那些给孩子五美元奖励的一组。因为丰富的信息有效地利用了孩子内在的学习欲望,所以孩子会越来越喜欢做这个任务。

你知道怎么做了吧?如果你想要奖励孩子画画,你可以带他了解艺术历史,讲讲素描、水彩和油画的区别,或者,周末带他去看画展,提供给孩子更多和画画相关的信息,如果一定要奖励物资,也是和画画有关的,比如画笔、画册等。

如果孩子助人为乐,你可以带他多去参加公益组织、公益活动,给他创造更多助人为乐的机会,感受帮助和付出带来的喜悦,这确实比给孩子买玩具要费时费力,不过,你以后会感谢现在付出的努力的。

图片发自App


2.当任务是习惯养成类,视觉化奖励

孩子必须养成的行为习惯,比如每天主动刷牙、整理内务、收拾玩具、早睡早起等等,这些行为属于必须去规范,但是不一定是他发自内心喜欢的。

孩子不喜欢刷牙,嫌麻烦,这是天性,想要帮助孩子从“我不刷牙”到“我要刷牙”,你可以用奖励表格,表格就贴在刷牙附近墙上,每次刷完牙,奖励一个贴纸,视觉化效应明显,当天刷没刷牙,一目了然。集齐贴纸可以实现一个小愿望。坚持几个星期之后,习惯自动化了,行为也就变得日常了。你一开始刷牙,也是这样自然而然的过程,你有认真想过你到底喜不喜欢刷牙吗?

还有一点要注意,奖励表格跟提醒清单一样,只是辅助工具。平时多跟孩子强调,清洁的口腔带来的好处,让孩子把好的习惯和好的感觉联系在一起。比如“你已经可以坚持一星期都刷牙了,看,牙齿多干净。”把好的习惯跟好的感觉、好的品质联系在一起,孩子也就不会过于纠结于奖励了。同时,这种奖励表格持续几周或几个月,等坏习惯变成好习惯了,你就要减少奖励了。

图片发自App


3.当任务比较难的时候,分目标尝试

第三种情况是,任务对孩子来说太难了。演讲就属于这一类,参加能砺演说家大会,从选定主题,到写稿改稿、定稿背稿、登台亮相,对于7岁的孩子,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尤其是写稿备稿,不断练习的过程确实比较枯燥无味,当难度升级,孩子就变得不喜欢了。

这时候是需要外部强化的,你可以把任务细分为多个小目标,用奖励做助推,给孩子提供一个 “尝试的理由”,直到孩子有能力完成任务为止。比如,第一天,挖掘孩子的故事,听他讲讲对主题的认识和感受,你只需要开启录音笔,静静听他讲,只要他讲出来了,这一天的任务就完成了。第二天,开始和他一起组织语言,初稿完成了,就奖励他出去游乐场玩一次。背稿过程中,规定每天朗读或背诵的次数,完成了就实现当日目标。让他尝试到完成演讲任务的甜头。

最后,登台的那一天,我告诉他,只要像平时一样,流畅地讲完,就可以奖励自由玩手机一段时间。


图片发自App


综上,奖励孩子要区别对待,有些奖励虽然可能会短暂增加他的行为,但是也可能会浇灭他长久的学习热情。当孩子愿意主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要降低给他的物质奖励。当你想让孩子养成习惯,给予可视化的奖励。孩子的任务比较难,想帮助他们开始的时候,可以细分目标,鼓励尝试。


图片发自App



总的来说,奖励应该是保持孩子兴趣的助推器,而不是保证孩子学习的主力军。当演讲任务比较难的时候,可以用奖励做助推,一旦发现没那么困难了,就可以开始培养他内在的兴趣,孩子会在一步一步的霸占舞台中建立内在的自信和动力,这是最大的奖励!

你可能感兴趣的:(奖得好,才能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