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想付出的人,凭什么认为应该得到机会青睐?

如今,不管是在小红书、B站,还是知乎、豆瓣,在很多博主评论区里,不乏那些直接求资源、求帮助的人。但凡博主没有正面回复或没能及时分享,这些人便开始各种贬低和中伤。令人惊讶的是,那些贬低和中伤的话,言语之粗鄙,言辞之激烈,好似博主跟其有血海深仇一样,甚至下面不乏众多的追随者在为其喝彩。

为什么一个夜以继日、劳心劳力分享自己经验所得之感悟的人要被这样对待?而那些想不劳而获的伸手党,却能够如此理直气壮的索求?虽说现在并不提倡“只管付出不望回报”的思想,但为什么只想不劳而获的人,索取不成却要倒打一扒的行为,却得到如此多人的追捧?

潘石屹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过,他在事业刚起步的时候,因为不遗余力地救助了一位白血病患者,这件事在电视台曝光后,他的办公室几乎成了“白血病求助中心”,每天大量的求助电话和来信,让他应接不暇,真假信息都参杂其中,难辨真伪。他表示做善事固然需要物质支持,但更需要的是慈善、被感动的心,对那些打着各色名号为自己谋私利或名声的行为,他也表了态,说自己“只救急不救穷”。为此,还引发了一波网友的群嘲。有人说他假悻悻在做秀,有人说他因为有钱而看不起寒门,诸如此类的言论,如今更是如病毒一样,人人效仿、比比皆是。

那些什么都不付出,只将手伸得心安理得的人,为什么会认为自己能够得到机会的垂怜呢?

俄国著名作家马明·西比利亚克说过,如果一个人仅仅想到自己,那么他一生里,伤心的事情一定比快乐的事情来得多。罗曼·罗兰也认为,一个丰富的天性,如果不拿自己来喂养饥肠辘辘的别人,自己也就要枯萎了。

机会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而懂得付出的人,才会比别人更先一步得到机会的关照。

懂得付出的人,清楚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关联的世界

据说苏轼当杭州县令时,有一县民做扇子谋生,可是天凉,扇子卖不出去,于是欠税。东坡就叫他拿扇子来在上面画上枯木竹石,画了二十余把扇子,那县民才走出县府大门,就有人来争购。因而把欠的税,全部还清。

在当时,对官员的考核便是税收完成情况。卖扇子的县民因没有收入,交不起赋税,如果苏轼放任其自生自灭,那么他也会因收不上足够的税钱,而导致政绩考核不过关。因此,智慧如苏轼便是通透了:他与县民的利益是关联在一起的,帮县民就是帮自己。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作用与反作用”的物理世界,这个世界讲究“能量守恒”的规律:我们能影响他人,而他人的状态也能影响我们。同样,我们付出什么,一定会获得一定回报。小至一个微笑,一份善意,也同样适用。你怎么对待这个世界,也会被这个世界回以相应的对待。只想获得而不愿意付出的人,那么其生活的世界必定只能容得下他一个人。不但将自己与别人割裂开,唯我独尊,同时也把“机会”挡在了自己世界之外。

因此那些懂得付出的人,他们知道个人的成败离不开周围人对其的反应。一个将自己包包裹得紧紧的,不愿让哪怕一丁点自己的东西往外溢,其行为的实质是在阻碍守恒这个自然能量的流动;相反,那些不吝啬所有,对别人慷慨付出的人,才会拥有越多的外界能量流入。要想期待更多的能量及机会流入自我小世界,必须要张开手去给予别人更多的期待。

一个紧握的手掌里什么都没有,而一个展开的手掌里,却能够拥有整个世界。

懂得付出的人,能够收获到更多的自信

自信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肯定,是对自己价值能够得到实现的一种认可。拥有自信不一定会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是自信的人。自信从哪里产生?

我们很难想象,自信在一个从来不跟外界进行交流、交换的人身上迸发出来,即使有那也只能叫“盲目自信”,对获得机会、通向成功,非但毫无裨益,还会落井下石,其结果也只会落得个郁郁而终、怨天尤人的下场。

而如果懂得付出,就相当于在向周围传递出一种信号:“我拥有能够给予别人期待的能力。”这便是自信的体现,通过付出,我们能够加深自我与别人、与世界的信任,要说自信是建立在与他人、与外界互动的过程中,也不为过。通过这种方式,机会对我们而言也变成了理所当然。

请记住:我们的付出决定我们实际能获得什么。

因此,我建议大家不妨试一试,在一些人采摘果实的时候,做那个给予果实来源的人。也许奇迹不一定会发生在我们身上,但是如果你采取行动,主动给予他人、给予这个世界一定的付出,你必将收获果实。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不想付出的人,凭什么认为应该得到机会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