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格雷厄姆思考方式与巴菲特的投资理念


本文摘自书中第一部分的精华部份,关于两个市场的传说供大家赏阅。书中将投资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从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阐述历史上著名的投资泡沫和投机狂潮。

第1章 市场先生的躁郁症

股市的波动就好似一位病人,他患有典型的躁郁症(也叫双相情感障碍),喜怒无常。他会连续疯狂地花上好几个月的钱,买他根本不需要的东西。在心情愉快的时候,他话多健谈,充满创意,但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他能凭借魅力叫你买下布鲁克林大桥。可突然之间,他的情绪立刻变了,进入了长达数个月之久的黑暗抑郁状态,最微不足道的麻烦事儿——比如小小的坏消息,不尽如人意的结果——都能让他勃然大怒。

根据专家们的观察,这种病情或许是遗传而来,由天生的化学物质引起。此类化学物影响心情、食欲,造成痛苦的感觉,反过来,这又令他体重忽上忽下。病人有可依靠的安全网,如政府的支持,以及类似情绪稳定剂等政府认可的治疗方式。但他对自己的病一味否认,愤怒又多疑,有时还不吃药,结果导致心情出现更猛烈的高低起伏。

波动、泡沫和崩盘

没有什么深层的逻辑能解释这样的紊乱或价格偏差,你真正能够断言的是:这就是市场先生寻常(或不寻常)的样子。一些专家把1987年的崩盘归咎于各种制度因素,包括程序控盘和资产组合保险。

1987年9月4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提高了贴现率。

1987年10月13日,众议院筹款委员会投票通过所得税立法,不再对企业融资债务减免利息。

1987年10月18日,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James Baker)公开表示有意将美元贬值。

按历史标准来看,市场价格已经很高了。市场的狂乱,是无法用有效市场理论来解释的,它是一系列复杂因素的产物,外加企业价格所致。沃伦·巴菲特援引经济学家赫布·斯坦(Herb Stein)的说法:“倘若一样东西不能持久,那就会终结。”

17世纪末对当时的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说的一番话。

商人:这些证券交易所的人很蠢,情绪不稳定、精神失常,骄傲又愚昧。他们买入的时候不需要动机;卖出的时候也没什么理由。

投资者:他们很聪明呀。每当碰到有下跌趋势时股票却涨了,或大好的涨势里股票却跌了,他们可会编理由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赌博地狱里,有两种投机客。第一种人是牛市论者。第二种人是熊市论者。牛市论者类似什么也不怕的长颈鹿。他们热爱一切,赞美一切,夸大一切。不管是火灾还是意外事故带来的混乱,他们都不以为然。反过来说,熊市论者则完全受恐惧、惊惶和紧张的控制。在他们口里,兔子给说成是大象,酒馆里发生的吵闹变成了叛乱,微弱的阴影似乎是混乱的象征。价格下跌不需要有个尽头,上涨的可能性也没有限制。故此,别让高得过分的价格吓着你。

异常现象

支持市场有效理论的人把这样那样一些有违市场效率说的现象称为“异常”。有些异常现象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1月效应(价格在1月往往会上涨)。

内幕效应(知情人士向证券和交易委员会披露购入消息后,相关股票的价格往往会上涨;而内幕人士披露的是卖出消息,则股票价格往往下跌)。

价值线效应(《价值线投资调查》上得分高的股票,其股价会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分析师效应(公司的股票,若跟踪的分析师较少,则其价格较高;跟踪的分析师较多,则价格往往较低)。

月度效应(月初和月底时股票价格大多会上涨)。

周末效应(股票价格往往在星期一较高,在星期五较低)。

每一位非凡的投资者都遵守格雷厄姆的首要原则:市场不能给一只股票的商业价值定出准确的价格。沃伦·巴菲特对这一认识做了进一步的发挥:只购买价值被市场低估的股票。格雷厄姆、巴菲特这两位投资巨头,还有菲尔·凯睿都强调避免不良交易(也即市场上价格被高估的股票)的重要性。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全都清醒地意识到:对任何一个人而言,可供选择的投资项目成千上万。要从中间挑出一个来,要求你有一种强大的信念,觉得市场总会给你一个比其他交易都更合适的最佳选项。机会确实会送上门来,要检测它到底是不是机会,不妨采用勒布的做法:对于你所斟酌的股票,想一想要是你把自己掌握的大部分资源都投入其中,是否会觉得安全、放心。

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公司涉足的领域相当多元化,但这种多元化是它掌握的资本发展极其迅猛所带来的偶然副产品,并非它有意要打入大量不同的行业或部门。

这些杰出的投资家还把对市场和企业的常识性理解扩大到了对企业基本面的分析上。在这些基本因素里,最主要的是一些经济特征,比如强劲的财务状况,收益的稳定性和增长性,较高的销售额和利润率,企业内部能产生大量现金支持发展,而非持续依赖外部融资渠道。

对冲基金大师索罗斯曾经概括道:“普遍看法是,市场永远是对的;我则假设它永远是错的。”时下盛行的有效市场理论是看待市场的一种方式。根据这种观点,价格的变化几乎全都是因为基本价值发生了变化。故此,挑选定价行为不同于整体市场的多元化股票是最有道理的。另一种相反的观点则说,价格变化并不是股票基本面上的原因所致。正确的目标应该是找出那些股票价格低于商业价值的公司。这种观点要求从单个的企业上着眼,而不是看市场整体。

第2章是有效市场理论的形成历史

了解有效市场理论的故事,能让你评估建立在它基础上的意见,比如有关多元化投资价值、衡量风险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建议。它还能帮你判断自己到底该不该相信这套理论。这一点最为重要,因为如果你相信市场有效,你所采用的投资风格和哲学肯定会跟你不相信它时迥然有别。

对于已经得出结论,认为有效市场理论并未准确描述股票市场如何运作的投资者,可以跳过这一章,不过即便如此,他们大概也可能会发现这套理论在无意间影响了自己的投资习惯。有效市场理论的历史可追溯到股票价格的随机漫步模型,这是一个合理的设想,它认为任何系统化的精确方式,都不可能预测股票价格的运动。

巴舍利耶长期默默无闻,还有另一个原因:1937年,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考尔斯(Alfred Cowles)在研究中得出结论,说股票价格是按可预测的方式运动的。当然是金子总会发亮的,这份论文调查了法国证券交易所里交易的期权和期货价格的线性相关,并得出结论说:价格的变化是根据随机漫步模型展开的。

第3章以证据说明有效市场理论的矛盾之处,通过正反两面性进行举例述说,在此就不加分述。

第4章则对当前环境做了评估,看是有效市场理论还是后一种“混沌”市场理论更准确地描述了我们前进的方向。它发现,我们正朝着效率更低(而非更高)的市场走去。

本书的其余部分采用了投资大师们股市并非完全有效的观点,并为你利用这种无效率提供了所需的工具。

​简单性

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的这些新技术,股票市场研究者着手深入地研究这类市场中的随机过程。

​相关性测试

​调查的一个方面是相关性检测,用来判断指定数据间是否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共同运动。就股价而言,人们会把特定股票在特定时间段——比方说若干天——的价格变化记录下来,再把随后同样长度的时间段里的价格变化记录下来。之后,人们比较这些序列(叫做“时间序列数据”),判断它们存在某种程度的共同运动,即它们是否表现出任何“相关性”。

​比较采用了“相关系数”的形式,这是一个反映数据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数字。具体而言,也就是看待检验的时间序列数据跟一条直线是否吻合,而后计算出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等于零,意味着该序列中的数据在统计上是独立的;接近零(但不等于零)则表明数据不相关。如果一组时间序列数据独立或不相关,则它们是随机的。

对投资理财的朋友们,可以参考一下本书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给您一些借签与帮助。

​来源:《向格雷厄姆学思考  向巴菲特学投资》

你可能感兴趣的:(简述格雷厄姆思考方式与巴菲特的投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