媛媛演讲第三节课

嗨,大家好,我是媛媛。

今天,是我们课程的第三天。

我们这套课程第一天一上来,教大家的是应该说什么,到底要讲什么东西。然后第二天跟大家说的是,应该怎么说,怎么从整体上去设计。

一、学会克制自己的表达欲

到了第三天,我们要教大家的是:怎么样少说,怎么样简洁的说,怎么把一个复杂抽象的概念跟事情说清楚。

这是我们线上课的顺序,但线下课我们不用这个顺序。线下的课,你知道第一节课上来教的是什么吗?教的是“不说”。

我们第一节课,就会把这个原则告诉大家,就是一定要简洁表达。为什么非要把“不说”,当成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情跟大家讲,你去线下看一次就知道了。

舞台好像是有魔力一样,一个外向的人,他本来就爱表达,表达欲非常强,恨不得每一个机会都抓住,要上台,要说,能理解他会说的多。一个内向的人,你看他平时都不爱说话,刚到课堂上扭扭捏捏,一旦打开,自己那个话比外向的人还要多。

但真的是一多说就错,一多说就烦。一旦别人需要带着耐心去听你讲话,你就完蛋了。所以说,多说就没有好的,就没有不失败的。

学会表达,我们第一个事情让大家学的,就是克制自己的表达欲。

我们怎么教大家克制自己的表达欲的呢?难道我们教大家表达前告诉自己,别说、少说、不说,是这样吗?不是的。

表达之前再提醒自己,就很容易导致一个结果,就是总觉得不敢说,然后说完了之后就后悔,觉得自己说的不够充分,要是再说一个什么就好了,就会造成这样的感觉。

但是即便这样,也比不提醒自己好,如果真的到你说了,你撒开了说,就会出问题。

我们有一次进行汇报演讲的时候,一个人就五分钟,然后有一个选手上台之后,就非要讲两个事儿,两个事还挨不着,表达欲就这么强,就觉得一定要说出来。然后说到后面,大家都不耐烦了。

既然不是靠通过提醒自己少说,来达到克制表达欲的目的的话,那是什么别的方法呢?在这我再补充一个表达的特性,你有没有发现,除非是即兴表达,比如跟别人敬酒。大多数情况下,你的表达是不是都可以准备。你的表达欲应该在准备的过程当中克制,不应该在上台之前克制。

二、做好表达准备的三个阶段

一个健康、正常的表达的准备环节是怎样的?我在这儿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每天写公号是怎么写出来那些文章的,还有很多作家他们写书用的什么方法?

大家的方法是这样的,比如我有一个非常有感想的主题,我挺想写写这个事儿的,然后我就会把它写在我的手机备忘录上,把这个主题写下来。

写下来之后,每天比如我看到一个什么故事,看到一个什么新闻,甚至是我听到别人说了一句话,我觉得跟这个主题都有关系,我就会把它记在手机备忘录上,我会一直为这个主题去收集素材。

然后收集完了之后,我要开始写这篇文章了,我会把我关于这个主题所有的想法都列举出来,我根本就不会管自己用不用得上,没关系,先列举上,然后把所有的资料放到一个word文档里面。

是不是这样就可以开始写了?不是,去网上去搜微博的关键词,搜豆瓣的关键词,搜知乎的关键词,最后搜百度的关键词。

为什么最后搜百度?悄悄告诉你,因为百度搜出来的文章一般情况下是质量最差的。

然后,最近两年公号兴起,也要去搜公号。搜完了之后,我要看一下别人关于这个主题都在说什么,然后别人是不是比我说得更好。

比如说有一句话,人家说的特别经典,我就会引用。既然人家表达那么好了,我怎么都写不过他,我就会“引用”,告诉大家曾经有谁说过这样一句话。

然后把所有的资料综合在一起。你写一篇1200字的文章,光文档素材你就能整好几页,十几页都可能。就像我当年参加演说家的时候,我们一个演讲稿就四分多钟,其实就1200字。但是我们为演讲稿搜的资料,都不是十几页的问题了。

你可能还是会觉得某些我们演讲当中表达的话,好像听起来很普通,那已经是删减过多遍的结果了,最后轮到这句话上场,是这样一个创作的过程。这种创作过程很多人都在用,作家会用,编剧也会用,我们做演讲也会用。

这个过程我们来抽象一下,大概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发散。

你想说什么能说什么,你见过别人说了什么,你全部都写出来,不要拦着自己,爱怎么写怎么写。

第二个阶段叫收敛。

你要去收敛一下,就哪些你不要了,然后拎出一个主线来,在这个主线之下的东西才是我们要的,其他的东西即便再好,我们要不上了,你要学会收敛。

最后的阶段叫精简。

句子做替换,词汇做替换,然后这样才能出来一篇精美的东西,才能出来一篇精彩的东西。

三、表达怎么做到收敛和精简?

当在收敛的时候你要注意,如果你想克制自己的表达欲,在审视你的表达内容的时候,一定要删除下面三种内容:

第一种,删除跟别人没有关系的,对别人没有用的话。

第二种,即便跟别人有关,对别人有用,也要符合你的主题和主线,所以你主题主线之外的话再精彩你也不要用,你主题主线之外的故事再动人,你也不要说好。

最后,你需要用一个最有逻辑的方式,把你要讲的内容组织起来,并且删除过于啰嗦的细节。

有些细节确实也符合主题,它也在你的逻辑结构之内。但就是说的太多了,没有必要,就要稍微删一点。

这是我建议大家在你的表达当中删除的三个部分。

你要记住这句话,叫做“不经删减,不成经典”,你不删减是不可能有好作品的。那些文学大师他第一遍写出的东西,可能也烂的跟什么一样,他们是通过修改,才修改出一个传世经典的。

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说的话有那么经典吗?那么好吗?有那么值得表达吗?所以你有什么不舍得删的。

但是奇了怪了,也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在指导大家写演讲稿的时候,好多人他就是不删,他不舍得删。

那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自恋心态,就是他觉得自己说的话都很重要,都有必要跟别人去表达,所以他就特别不舍得删除,尤其是已经写出来的话。然后最后导致结果,就是真的会让整个稿子非常的臃肿。

在这,大家还是记住那句话就行了,叫不经删减,不成经典,所以一定要删。

但有的时候人之所以罗嗦,他不是因为自恋,不是因为太想表达,他是因为不自信。

为什么这么说?有些人特别想把一个事情解释清楚,他会反复说,他会重复他的观点。那是因为他总觉得别人还没有被他说服,他总觉得别人还没有听清,他总觉得自己解释得还不够到位,所以他会一直罗嗦重复,然后造成的结果,就是听众也觉得很不耐烦。

所以你在当众讲话的时候,如果你对一个事情要做二遍解释,你不要下意识的就觉得,别人好像没有听懂,你可以问一下大家:我还有没有说清楚的地方吗?

正好给你一个跟别人互动的机会,所以你不要自己下意识的反复说,这是不够自信的表现。

以上就是我们跟大家分享的,应该怎么删减你的表达内容,应该怎么克制你的表达欲?。

四、表达时杜绝用太长的句子

那么下面,我们要从句子跟词汇的角度,再提醒一下大家,在讲话时,不要用太长的句子,原因我也告诉过大家了,因为听觉是一个线性的东西,太长了,大脑就记不住了,处理不过来了,听到后面再想前面,理解你的句子就比较吃力了。一旦吃力,就很有可能忽略你接下来要说的内容。

所以尽量不要用长句,太长的句子,不要,不口语的句子,不要。

然后在这,我再提醒大家一个事情,一个内容很短,但是又特别重要的事情,所以我们就插在这跟大家补一句话,叫做在写稿子的时候要“说什么写什么,不要写什么说什么”。

为什么?如果写什么说什么,你会发现你会用特别拗口的词,你会用特别复杂的句子。因为在我们的写作习惯里面,我们从小就是被老师这么培养的,就是写出特别复杂的句子,才叫有水平。

书面用语跟口语是不一样的,口语的时候,你不会写那么晦涩的词,你不会用那么复杂的句子,但是你什么都敢写,越复杂你也觉得自己有水平,所以你绝对不能写什么说什么,而最后的结果就会造成说话特别不接地气。

但是你可以说什么写什么,就是我大脑当中我就想我要这么说,然后我就把它写出来,写的时候我也不全部的逐字写下来,我可能就先写个大纲,然后根据我要说的内容调整了之后,我再出一个逐字稿。

可以这么做,但是不要反过来,否则的话你说出来的话会非常的别扭,因此,永远不要迷恋,用复杂句子表达意思。

很多时候人们通过用一些复杂的概念跟华丽的词藻,掩饰自己的无知和无能。而一个真正专业的演讲和表达者,一个说话有水平的人,他可以让五岁的小朋友,都能理解他在说什么。你能做到这种地步,你才叫高手,绝对不是你用了多少个概念,弄了多少个华丽的句子。

你看前一段时间在网上流传的张小龙八年回顾微信,做了一个演讲。然后有人就做总结说,张小龙在演讲里面,像底层逻辑、商业模式、认知升级这样的词,一次都没有用过,他提到的次数是零次,用户、朋友、时间、希望这四个词是在他的演讲当中出现概率最高的。

然后大家就用这样的总结,来讽刺一些可能创业圈的人的演讲,就是很多人喜欢用那种很抽象的词汇,来表达自己很懂。人家张小龙,讲微信这么大流量的一个产品,都用不到那么复杂的词。然后你讲了一个很简单的事情,用了那么多复杂的词。说明什么?只能说明后者的能力不够。

其实口语表达也有它发展的趋势,比如说在美国早些年代的时候,就很流行那种很华丽的表达,但是现在大家越来越喜欢口语化和接地气,所以你没有必要:一、用复杂的句子;二、用艰涩的词汇。

五、记忆原理的深层逻辑

为什么要简洁表达?我前面跟大家说过一个原因,一直在重复的,就是听觉它是线性的,它不能后退,也不能多线。

我在这在可以深层次地跟大家解释一下,就是我们的记忆分为两种,一种叫短期记忆,一种叫长期记忆,我们的大脑就可以简单的这么模型化的分一下。

短期记忆是干嘛的?比如说你让我心算一下18×7等于多少,这个东西它是在我的短期记忆里面去处理的。就是我听到、看到了,那这个东西进入到我的意识当中了,开始思考了。

18×7我怎么算?七八五十六,我先记住这个六,然后把五进到十位上。什么东西先记住这个六的,是你的短期记忆,你只要暂时记住它就可以。但是七八五十六是谁告诉你的?是长期记忆告诉你的,你知道你背过乘法口诀。

所以大家发现了吗?就是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从环境里面听到了看到了一些信息,然后我们开始思考好。

其次我们会从长期记忆里面调动一些我们以前知道的东西,然后协助思考到最后,我们得出这道题的答案。

最后就是我们的短期记忆,它会帮我们暂时记住一些东西,并且把我们长期记忆里的和环境里的信息重新组合一下,最终就想出了这道题的结果。

所以你每次跟别人说别讲:太多了,我听不懂了,我接受不过来了,我需要拿笔记一下。

这种时候都是因为你的短期记忆空间不够用了,你可能能记住七八五十六,把六先记住,然后武进走,算出来之后再跟六相加。

但是如果让你187×27,你能都记住吗?你不能,因为你的短期记忆的空间太少了。

为什么要把这个原理告诉大家,这个原理可以指导我们表达。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尽量不要用复杂的句子跟艰涩的概念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一定要节省大家的短期记忆空间。

如果空间被占用了,接下来你再理解那些最重要的核心概念和词汇的时候,就没那么好理解了。会觉得乱了,怎么这么多新信息,我接受不了了。他有个笔就会开始记,他一开始记,跟你的互动就少了,整个表达的体验就没那么好了。

所以我在这跟大家讲,为什么不要说复杂的句子,不要用艰涩的概念,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我们在前面的课程当中,还说过一句更绝的话:绝对不要让你的听众去想,不要让他们动脑筋,因为一动脑筋就容易产生疑惑,就容易错过信息。

这句话稍微有点绝对,但其实如果你想做出更有价值的,或者说更有意义的表达,你是需要你的听众动一点脑筋的。

就是不要让他们想太难的问题,你一定要把难的问题,把抽象的东西讲清楚,然后讲的他们能懂,不要让他们动太多的脑筋。可以让他们动一点脑筋,就是他们稍微想一下,跟着你思考就能够明白,就不会错过信息的那种难度。

比如说给他们一个新的概念,如果稍微有点抽象的话,你要帮他们解释一下。

六、解释抽象概念的三种方法

最后,要跟大家介绍的,就是三个解释方法。

第一个方法叫类比。

为什么类比很重要?我在这解释一下原理,原理就是我们人在理解一个新的概念、新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是通过原有的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来理解它的。

比如我们小时候上高中的时候,我们学物理,老师最多使用的句子叫打个比方,老师给你讲个什么欧姆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他都会给你举个例子,打个比方。其实就是用你脑海当中已经有的知识,在理解新的概念。因为打比方,用的一般都是你非常熟悉的词,你非常熟悉的场景。

不可能打个比方,然后比方那个东西还特抽象,比方那个东西你更不熟,一般情况下不会这样。所以我们是通过已经知道的,来理解不知道的那些抽象的东西的。

这就是为什么类比这么好用的原因,就是每次你看TED的演讲的时候,他们总是在传播新的观点,新的概念,他们在做解释的时候,最常用的就是类比,就是好比什么,比如什么。

第二个方法叫举例。

你可以在解释一个抽象概念的时候,把它的应用场景给大家举几个。

比如名胜古迹这个词。给小朋友讲的时候,你会怎么举例,像泰山、黄山这些都是名胜古迹,你会用具体的例子,告诉大家什么叫做名胜古迹。

第三个方法,“不是...而是...”。

除了类比、举例之外,还有一个说明方法叫做什么呢?叫做“不是...而是...”。

我最喜欢用“不是...而是”,也不懂为什么,就是谜之迷恋。

比如我在解释一个概念的时候,我会说它不是什么而是什么,通过不是排除掉一些,可能大众认为的错误解释,可能大众认为很模糊的一些解释,排除掉之后,更容易让他们去接受,我最后而是之后的解释。

举个例子,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叫快乐?快乐不是得到的多,你看我们排除了一下,很多人都觉得是不是拥有很多就很快乐,我们先帮你排除,不是得到的多,是什么呢?而是计较的少,计较得少就容易满足,才会有幸福跟快乐的感受。

这就是“不是……而是……”的方法去解释一个词,通过“不是”把听众心目当中可能有的答案给他打击掉,这样他能够更清晰地领会你接下来要说的意思。

从图库选择图片

这就是咱们今天的内容,咱们今天分享了一个精准表达背后的创作过程,在这过程当中告诉大家一句话,叫不经删减不成经典,怎么去简洁表达,后面跟大家讲了一些解释抽象的东西,晦涩的东西的方法,而且我们还解释了背后的原理,为什么要简洁表达,以及为什么要用类比的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媛媛演讲第三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