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可视化几种方法:
import matplotlib.plot as plt;
1)利用matplotlib自身基础组件
不难看出,matplotlib实际上是一种比较低级的工具。要组装一张图标,你得用它的各种基础组件才行:数据展示(即图表类型:线性图、柱状图、盒形图、散步图、等值线图等 )、图例、标题、刻度标签以及其他注解性信息。这是因为要根据数据制作一张完整图表通常都需要用到多个对象。在pandas中,我们有行标签、列标签以及分组信息,这也就是说,要制作一张完整的图表,原本需要一大堆的matplotlib代码,现在只需要一两条简洁的语句就可以了。
2)利用Series和DataFrame的plot的方法
今天的任务中大多数都用的这种方法。
Series和DataFrame都有一个用于生成各类图表的plot方法,默认情况下,他们生成的是线型图。
Series.plot方法的参数:
label:用于图例上标签;ax:要在其上进行绘制的matplotlib subplot对象,如果没有设置,则使用当前matplotlib subplot对象;style:将要传给matplotlib的风格字符串(如:‘ko--’);alpha:图表的填充不透明度(0到1之间);kind:可以是‘line’‘bar’‘barh’‘kde’;logy:在Y轴上使用对数标尺;use_index:将对象的索引用作刻度标签;rot:旋转刻度标签(0到360度);xticks:用作X轴刻度的值;yticks:用作Y轴刻度的值;xlim:X轴的界限(例如【0,10】);ylim:Y轴的界限;grid:显示网格线(默认打开)
DataFrame还有一些用于对列进行灵活处理的选项,例如,是要将所有列都绘制到一个subplot中还是创建各自的subplot,详细参数参加下面:
subplots:将各个DataFrame列绘制到单独的subplot中
sharex:如果subplot=True,则共用同一个X轴,包括刻度和界限;
sharey:如果subplot=True,则共用同一个Y轴,包括刻度和界限;
figsize:表示图像大小的元组;
title:表示图像标题的字符串;
legend:添加一个subplot图例(默认为True);
sort_columns:以字母表顺序绘制各列,默认使用当前列顺序
df.plot(kind='bar',stacked=True,alpha =0.5) # 设置stacked=True即可为DataFrame生成堆积柱状图,这个每行的值就会被堆积在一起。
text.groupby(['Sex','Survived'])['Survived'].count().unstack().plot(kind='bar',stacked='True')
# text.groupby(['Sex','Survived'])['Survived'].count()
Sex Survived
female 0 81
1 233
male 0 468
1 109
#text.groupby(['Sex','Survived'])['Survived'].count().unstack();通过unstack()将花括号转为DataFrame
Survived 0 1
Sex
female 81 233
male 468 109
far_sur = text.groupby(['Fare'])['Survived'].value_counts().sort_values(ascending=False)
text.groupby(['Fare'])#通过Fare列进行分组,形成多个子DataFrame
text.groupby(['Fare'])['Survived']# 取Survived列的值
text.groupby(['Fare'])['Survived'].value_counts().sort_values(ascending=False)# 对应Survived列中不同值的数量,然后降序排列
Fare Survived
8.0500 0 38
7.8958 0 37
13.0000 0 26
7.7500 0 22
26.0000 0 16
..
20.2500 1 1
0 1
18.7875 1 1
0 1
15.0500 0 1
3)利用seaborn
import seaborn as sns
sns.countplot(x='Pclass',hue='Survived',data=text)
同上面两种方法相比,非常简单!!!
知乎上的文档:
import seaborn as sns
import matplotlib.plot as plt
%matplotlib inline
titanic = sns.load_dataset('titanic')
sns.barplot(x='class',y='survived',data=titanic)
下面进行解释:
titanic = sns.load_dataset('titanic')#seaborn内置很多数据,内置数据就可用这种方式进行导入
sns.barplot(x='class',y='survived',data=titanic)#barplot是输出条形图,还有countplot、boxplot、violinplot、regplot、Implot、heatmap等多种图形方法可以使用。
1、displot直方图
通常我们在分析一组数据时,首先要看的就是变量的分布规律,而直方图则提供了简单快速的方式,在seaborn中可以用distplot()实现。
age= titanic['age'].dropna()
sns.distplot(age)
同时我们可以调节其中的一些参数,来控制输出的图形:‘kde’控制密度估计曲线的参数,默认True,‘bins’控制分布矩形数量的参数,通常我们可以增加其数量,来看更为丰富的信息,‘rug’参数用于控制直方图中边际毛毯,通过控制‘reg’是实现毛毯是否显示。
sns.distplot(age,kde=False,bins=30)
2、barplot条形图
barplot利用矩阵条的高度反应数值变量的集中趋势,以及使用errorbar功能(差棒图)来估计变量之间的差值统计(置信区间)。需要提醒的是barplot()默认展示的是某种变量分布的平均值(?)(可以通过参数修改为max、median等)
3、countplot计数图
可以将它认为一种应用到分类变量的直方图,也可以认为i它是用于比较类别间计数差。当年想要显示每个类别中的具体观察数量时,countplot很容实现。
4、stripplot/swarmplot散点图
在seaborn中有两种不同的分类散点图。stripplot()使用的方法是用少量的随机“抖动”调整分类轴上的点的位置,swarmplot表示的是带分布属性的散点图。
5、boxplot箱线图
boxplot是一种用作显示一组数据分散情况的统计图。他能显示出一组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中位数及上下四分位数。因其形状如箱子而得名,这意味着箱线图中每个值对应于数据中的实际观察值。可以通过‘order’和‘hue_order’参数,我们可以控制x轴展示的顺序,通过linewidth参数控制线条的粗细。
6、violinplot小提琴图
其实是箱线图与核密度图的结合,箱线图展示了分为数的位置,小提琴图则展示了任意位置的密度,通过小提琴图可以知道哪些位置的密度较高。
7、regplot/Implot回归线
seaborn中利用regplot()和lmplot()来进行回归,确定线性关系,他们密切相关,共享核心功能,但也有明显不同。
lmplot()可以设置hue,进行多个类别的显示,而regplot()是不支持的。这里我们通过设置hue=‘species’,来进行分类别地展示。‘col’参数对不同类别分开绘制,‘fit_reg’参数可以控制是否显示拟合的直线,‘ci’参数控制是否显示置信区间。
8、heatmap热力图
热力图通常用来表示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一般通过颜色的深浅来表示数值的大小或者相关性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