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班”记(二)



             

        每带一个班的孩子,我都要极力推荐他们好好读书,认真思考,努力写作。在教三班的第二天,星期二的语文课上,我给孩子们看了看四班周芳伊同学的读书札记,号召他们读完一本书后也可以像她这样摘抄、批注,写一写读后感。可能是周芳伊的读书札记太吸引人了,三班的孩子不由自主地发出阵阵赞叹声。我看的写出来,他们的脸上写着的是无限的向往,心底升腾着的是满满的热情,指尖充盈着的是言说的冲动。


        每周三是学校统一的“阅读日”,这一天,老师们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倡导孩子们进行自主阅读。我本来打算周三放学的时候布置三班的孩子有兴趣的可以记录一次读书札记,没想到在教他们的第三天,周三的早晨,几本漂亮的笔记本安安静静地在办公室等着我的到来。我打开来一看,欣喜万分,这是几个孩子昨天主动记录的读书札记!

        第一个孩子用的是专门记录读书笔记的本子,每一页上都有“内容提纲”“精美语句”“读书心得”,吸引我的是他的读书心得:“……我认为妈妈是全世界最好的人。”一篇文章,能让一个四年级的孩子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愉悦的事情!第二个孩子读的是《吹牛大历险记》,他摘抄了三大段,差不多写了有半页,还有半页是结合书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方法谈了谈自己的阅读感想。这两个同学我给加了五颗星,来表扬和鼓励他们读书、思考的热情。



        第三个孩子更厉害,他写的读书札记是关于《三国演义》的,包括“优美词汇”“精彩句段”“批注”“读后感”,满满当当写了将近两页纸。我给他加了十颗星,因为他的勤奋,因为他对三国人物的解读——关羽的宁死不屈、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刘备的沉着冷静。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四位同学,尽管他的读书札记中只有“批注”“读后感”两个方面的内容,但是我看到了一颗敏感、细致、向上的心。昨天,我向三班的孩子们推荐了一种批注的方法,就是结合几句话来写一处批注,这样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解读人物,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这个孩子应该是听得最仔细的了,他从人物的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中发现了矛盾和对比,体会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我大笔一挥,给他加了二十颗星!看着他这一大段的叙述,我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小小的身影,一个沉思寂虑、奋笔疾书的身影,暖暖的灯光将他的影子投射在墙壁上,在我的心中慢慢放大,放大……


        我把三班同学的读书札记带到了四班,和他们分享我的快乐和满足。而我,更希望两个班的孩子们在相互的切磋、交流中获得更多的灵感,关于读书和写作的顿悟。

        人们都喜欢用蜡烛来形容老师,我却不喜欢这“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隐喻。但是我还是愿意做一根蜡烛,努力发出即使是很微弱,但足够点亮黑暗的星星之火。但愿这火光,能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温暖、明亮和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双班”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