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里的app和小程序

手机里的app和小程序

打开你的手机,屏幕上有多少app的软件呢?微信里面有多少应用小程序呢?你平时都用哪些呢?

我刚刚买智能手机的时候,觉得特别方便的是购物和看电子书。特别是看电子书,速度基本上是几天一本几天一本,那段时间,非常痴迷。

刚知道有微信的时候,手机号开通了微信,觉得微信好神奇啊,比QQ发日志方便多了,那段时间就每天不停的发微信信息,看朋友发的微信信息。为什么我发的都是自己的,而朋友的是转发的呢?这些转发的东西都是从哪儿来的呢?之后知道了有微信公众号。看别人发的好的文章,出自于哪个微信公众号,就开始关注,除此之外,自己还会去搜索一些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也开始关注,不知不觉当中关注的微信公众号越来越多。每天打开手机,看到公众号推送的信息,那么多,就有一些焦虑,什么时候才会看完呢?就开始对一些不常看的,不感兴趣的进行删除,保留一些有用的,感兴趣的内容。

和朋友交流的时候,才知道手机里面的app,简直是包罗万象。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找不到的。购物的,美容的,瘦身的,旅游的,学习的,实在是太多了。

比如说绘本的一搜一大堆,记录生活日志的,什么时光手账,锤子便笺,每篇等等。

知道了讯飞输入法,可以不用打字直接语音就行了,极大地提高了,写文章的速度。知道了传图识字,当一篇喜欢的文章,不想进行摘抄的时候,直接拍图就能转化成文字保存下来。

当然还知道了一些免费的课程,比如说千聊上的,cctalk上的,荔枝微课等。

现在一些学校里面的老师,布置作业的时候,经常用的有英语上的配音呀,记单词呀,数学上的一起作业,数学盒子呀。

这众多的app,开始入侵我们的手机,占领内存,同时,也占领了我们的业余时间。

为什么现在的低头族越来越多,就是因为这些app软件,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需求。

最开始的时候,我是很反对学生使用手机上的这些软件的,总觉得对孩子的视力不好,严重侵占了学生的课余时间,给了孩子充分的玩手机的理由,家长的接受度普遍不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的普及,iPad进入家庭,当他们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的时候,当看到不满一岁的孩子,拿到手机或平板,都会下意识的去划屏幕的时候,一味的让孩子远离这些,已经不现实了。既然堵是不行的,那就要,疏,就要很好的利用这些高科技手段为我们服务。

当别的老师布置作业盒子的时候,我就在想,语文老师可以布置什么作业呢?

有的老师,利用微信功能,每天家长发朋友圈,拍下孩子读书写字的照片,并标注第一天第二天,鼓励孩子。

我最开始是建议班上的家长,下载荔枝fm或者喜马拉雅,录下孩子每天的读书,并传到微信群。任务布置之后,发现做的少之又少,可以说几乎为零。可能在我们的观念里面,手机就是用来玩的,用来接收学校发的信息和作业的,怎么能用来学习吗?

当这个,办法行不通的时候,无意当中知道了,微信里面有一个程序小打卡,录音能拍照能,传视频,功能也是很强大的。就在微信群里面发布了小打卡的任务,本着自愿的原则,从最开始加入的人数很少,慢慢的,十天一奖励,调动孩子学习的欲望,由孩子推动家长,投入到小打卡当中。随着小打卡活动的开展,发现班级孩子在读书方面确实有了一点点的提高,询问当中得知,竟然有很多的孩子是自己完成的打卡内容,并且特别喜欢每天这个小打卡时间,都是催着家长赶快打卡。

暑假里面就正式发布了小打卡的假期内容。目前,班级50名学生,参与的人数达到46人。每天做到都能坚持打卡的大概在40人左右。如果某一天因为一些原因没有打卡,家长会单独微信跟我说明情况,一再强调,孩子在家里面已经进行了读书写字,可是手机出现故障,没有打卡。可见,学生已经把它当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这些都不由得让我考虑以后的语文教学。

我们处在一个变化的世界,技术更新特别的快,知识裂变的速度快,一切都在全球化,大数据化,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教学仅仅靠传统的方式,已经是行不通了,必须寻求改变。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跨界人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必然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如果我们老师不能与时俱进的话,必然与时代脱轨,培养社会型人才必将是一句空话。

未来以来,怎样与未来共进呢?

我不知道将来会走到哪一步,至少现在我已经很明确,手机作为一个重要的工具,已经是人手一机机不离身,既然避免不了,我们就要把它的作用发挥到最优化。

从合理利用一些app小程序开始,辅助自己的教学工作,让学习变得轻松一些,好玩一些,又不脱离我们的时代。

你教学当中,都用了哪些app和一些小程序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手机里的app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