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节 长安大庆
百丈怀海作为当时禅宗江湖的第一高手,全天下前来找他参学交流切磋勘辩之人,自然是数不胜数的。一个江湖中人,能获得怀海禅师的认可,那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在怀海禅师众多的学生中,长庆大安禅师应该是年纪最小的一个了。因为怀海禅师圆寂时,大安禅师只有二十二岁。
大安禅师除了拥有百丈寺佛学院的毕业证书外,他还曾尽心尽力的辅佐他的掌门大师兄灵祐禅师在沩山开法,为灵祐禅师创立中国禅宗史上的第一个宗派沩仰宗立下了头功。
大安禅师,公元793年出生于福建省福清市一户陈姓人家。
不知什么原因,大安禅师在很小的时候就来到本地黄檗山的一处寺院出家为僧了。
大安禅师在寺院里从小到大一直都是学习佛家之律乘,不过,虽然大安禅师学习非常刻苦,学习成绩也非常的好,但是大安禅师总是觉得自己没有学习到佛家玄妙之理。
于是,大安禅师便一个人背着小包裹加入到了行走江湖的大军中。
在路上,大安禅师碰上一个老施主。这个老施主看到大安禅师气度不凡而且佛学根基深厚,是个龙象之才。于是老施主对大安禅师道:“我看你年轻有为,是个可造之材,江西宜春市奉新县百丈寺的主持怀海禅师,乃是当今禅宗江湖之第一高手,你到他那儿去参学,一定会大有收获的。”
大安禅师一听,便立即风尘仆仆的往奉新县赶去。
当大安禅师来到宜春市里的一处寺院落脚歇息时,偶然听到几个行走江湖的僧人在谈论怀海禅师的禅语,大安禅师在旁边一听,不但觉得怀海禅师的禅语高深无比,而且自己竟然有所领悟。
大安禅师不由得心中狂喜,于是一路直奔百丈寺而去。
到了百丈寺,看到寺院法席之盛天下罕见,大安禅师心里更是高兴。因为这个道理太简单了啊,你要是没有冠绝天下的功夫,江湖上会有如此多的人会花费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来你这儿参学交流吗?
自然,大安禅师便进入了百丈寺佛学院学习深造。
这一天,大安禅师来到方丈室给怀海禅师作礼,然后问道:“请问师父,我欲求识佛,何者即是?”
怀海禅师一针见血的道:“大似骑牛觅牛。”你就是佛啊,你还求什么佛认什么佛,你这不是在骑牛觅牛吗?
大安禅师接着问道:“识得后如何?”
怀海禅师道:“如人骑牛至家。”
大安禅师又问道:“未审始终如何保任?”
怀海禅师道:“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苗稼。”
大安禅师一听,不由得立即大悟禅宗要旨。
此时的大安禅师,应该只有二十岁左右。以如此年纪成为传承有序的悟道禅师,这在中国一千四百多年的禅宗史上,那是绝无仅有的。
大安禅师虽然在怀海禅师的教导下领悟了禅法玄旨,但是他是个非常低调的人,而且因为他从小就是学习的律学,所以即使悟道了,他也同样非常严格的遵守着佛家之戒律的。
在百丈寺里面,大安禅师绝少和别人闲聊,更不会和那些江湖中人讨论经论要义。白天,大安禅师在寺里什么苦活脏活累活都是抢着干,而且比大家干得更多。到了晚上,大安禅师从不在僧僚里休息,而是来到山野中居住,一天到晚过着类似于头陀的生活。
公元814年,怀海禅师在百丈寺圆寂。
在和同学们办好师父的后事后,大安禅师并没有像很多人一样离开寺院外出闯荡江湖,而是一直居住在百丈寺里。
大约在公元828年,一直待在百丈寺的大安禅师忽然觉得有点不对劲了。因为多年前他的掌门大师兄灵祐禅师前往湖南长沙市宁乡市沩山开山弘法,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江湖中竟然没有灵祐禅师的任何消息传来。看来,灵祐师兄应该是遇到困难了啊。
于是大安禅师马上从百丈寺里挑选了几个得力的僧人,然后带领着他们一路赶往沩山,帮助灵祐禅师开山弘法。
灵祐禅师在沩山开法之初,那完全是白手起家啊,什么东西都是从零开始的。
大安禅师本就是个勤劳刻苦之人,此时自然更是时时处处给大家做榜样。
大安禅师什么活都在抢着干,日夜忘疲,一天到晚几乎没有空闲的时候,就连灵祐禅师都看不下去了。
于是灵祐禅师对着大安禅师道:“师弟啊,你一天到晚还是少干点活吧,不要如此劳累啊。”
大安禅师笑着道:“没事的,等到师兄的寺院有五百僧众后,我就可以真正的休息了。”
在灵祐禅师和大安禅师的共同努力下,灵祐禅师创建的同庆寺很快的就名震江湖,僧人也很快的就达到了五百人。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同庆寺参学交流切磋勘辩之人,那是一天多过一天啊。
看到同庆寺已经在江湖中声誉卓著,用不着自己帮忙了,大安禅师果然放弃了寺里的所有事务。
清闲下来的大安禅师,一天到晚经常在房屋的走廊上坐禅,他端坐在那儿,就如同一棵枯树立在那里一般。有时他也来到山里的岩洞中居住,每次进去都是十天半月后才出来,而且出来后如痴似狂的,让人无从揣摩。
因为大安禅师一天到晚不理寺院的事务,一副清闲的样子,也不爱和那个人交流切磋,所以江湖中人都把他叫做懒安。
大安禅师一天到晚神秘莫测的,所以就引起了一些江湖中人的好奇,这些江湖中人就趁着大安禅师在寺里的禅房睡觉之时,悄悄的来到禅房偷窥大安禅师。
不料一看之下,他们一个个都惊讶得嘴都合不拢来。大安禅师虽然躺在床上,但是其全身竟然放出异常的光芒,就如同燃烧的火焰一般。
消息传开,大家都在私底下传言大安禅师是定光佛转世。
公元853年正月,灵祐禅师在同庆寺圆寂。
因为大安禅师既是同庆寺的开创者之一,也是灵祐禅师的师弟,而且还非常精通律学,更重要的是其禅宗功夫同样非常的深厚。所以全寺上下经过共议,一致决定迎请大安禅师接任同庆寺主持之职。
就这样,大安禅师成为了沩山的第二代主人。
既然你成为了开山授徒的主持,那么你就要给学生们上课传道授业解惑了,而江湖中人自然就会络绎不绝的上门来交流切磋了。
这一天,大安禅师来到课堂上给同学们讲道:“汝等诸人,总来就安觅个甚么?若欲作佛,汝自是佛。而却傍家走,匆匆如渴鹿逐阳焰,何时得相应去?阿你若欲作佛,但无如许多颠倒攀缘,妄想恶觉,垢欲不净,众生之心,只汝便是初心正觉佛,更向何处别讨?所以安住沩山三十年,吃沩山饭,屙沩山屎,不参沩山禅。只看一头水牯牛,若落路入草,便牵出。若犯人苗稼,即便鞭挞。调伏既久,可怜生受人言语,而今变作个露地白牛,常在面前,终日迥迥地,趁亦不去也。”
大安禅师的这段开示非常的重要,首先它表明了大安禅师的禅学思想,其次它提出了如何参禅以及如何保任,再次它表明了大安禅师的禅学不是沩仰宗的招数,而是直接来自于怀海禅师的教案。
在大安禅师之前,也有禅林高手在用牧牛来表达禅意,但是在课堂上说得详细且当做教案者,当是大安禅师的这段开示。
后来历代禅师所作之十牛图,更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解说,从而受到了众多参禅悟道之士的高度喜爱。
后来有僧人问唐末五代的石门献蕴禅师:“大安禅师说‘安住沩山三十年,吃沩山饭,屙沩山屎,不参沩山禅。只看一头水牯牛,若落路入草,便牵出。若犯人苗稼,即便鞭挞。调伏既久,可怜生受人言语,而今变作个露地白牛,常在面前,终日迥迥地,趁亦不去也。’只如大安禅师这么说,究竟是什么意思啊?”
石门献蕴道:“昔日话虎尚乃惊,如今见虎也不怕。”
僧人又接着问道:“古人分上则与么,学上分上如何?”
石门献蕴道:“取我与食,驴年得味么?”
有一天,有个学生问道:“大用现前不存轨则时如何?”
大安禅师道:“汝用得但用。”
一听师父叫他用,这个学生马上脱下衣服露出胳膊,然后绕着大安禅师走了三圈。
看到有学生在自己的面前卖弄禅宗功夫,大安禅师不动声色的道:“向上事何不道取?”
看到师父在问自己向上事,这个学生刚要开口,大安禅师上前抓住他就打道:“你这野狐精,给我出去。”
禅宗所谓开口便错动念即乖,向上极则事岂容你在这里开口争论?所以大安禅师在石火电光之际,毫不客气的把学生的思维和念头打灭,只是不知这个学生在师父的钳锤下能不能有所领悟。
看来,大安禅师的禅风,也是有猛烈一面的呢。
大安禅师的这则公案传入江湖后,他的师侄漳州罗汉和尚把这则公案提出来询问自己身边的学僧道:“当此之时,要怎么样才能避免被大安禅师喝出去呢?”
这个学僧道:“如果是我,我就马上转身就走。”
罗汉和尚随即追问道:“如果大安禅师提着拄杖对着你的脊背就打,你又如何应对呢?”
这个学僧道:“我回头对着他道‘今天幸亏遇上我’。”
罗汉和尚满意的道:“我已经识得你之骨了。”
这一天,当时禅宗江湖最为顶尖的大师之一雪峰义存禅师在山中闲行时,偶然发现一根非常像蛇的树枝,于是义存禅师赶紧把它取了下来,并且在上面写道“本自天然不假雕琢”八字,然后派人给大安禅师送了过来。
作为当时知名度和禅宗功夫最为顶尖的大师之一,义存禅师能给大安禅师寄送东西,充分反证了大安禅师之禅宗功夫,是获得了禅宗江湖之认可的。因为你要是只有几招三脚猫的功夫,哪个绝顶高手会搭理你呢?
大安禅师收到树枝看到上面的八个字后,笑着对来人道:“本色住山人,且无刀斧痕。”
看来,那些真正的大师们,都是非常在意和推崇“天然”的呢。
这天,有个江湖中人来到同庆寺参访大安禅师。
看到有同行前来交流勘辩,大安禅师马上指着自己面前的一条狗道:“明明个,明明个。”
这个僧人随即反问道:“既是明明个,为什么刺头在里许?”是啊,既是明白者,为什么披着这个狗皮呢?
多年前有僧人问从谂禅师道:“狗子还有佛性吗?”
从谂禅师道:“有啊。”
僧人不解的道:“既然有,哪么它又怎么披了一副狗的皮囊呢?”
从谂禅师道:“因为它明知故犯。”
对于几乎相同的问题,大安禅师却别出新意回答道:“有什么罪过。”
大安禅师这句话语,非常的高妙啊。因为万法一如无有高下,众生平等有无优劣,众生皆有佛性之思想,以及禅者无拘无束纵横自在之风采,都在大安禅师的这一句话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当有江湖中人把大安禅师的这个禅语说给雪峰义存禅师听时,义存禅师异常佩服的道:“大安禅师实在是古佛啊。”
有一天,有个江湖中人问道:“黄巢军来,师父向什么处回避?”
当是时,黄巢率兵起义攻城略地,后来竟然攻入大唐首都长安,不仅自立为帝,更是大肆屠杀李唐宗亲和朝廷百官。
不过,禅客间的交流切磋,历来都是借事问话的。所以,僧人嘴里的黄巢,既指真实的黄巢,更是在代指一切能扰乱人身和人心之黄巢。
自然,大安禅师是明白僧人所问的,所以大安禅师回答道:“五蕴山中。”
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扰乱人身和人心的黄巢来了,一般人都是想着如何躲避如何离它们远远的。但是大安禅师却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烦人扰人缠人的东西来了,那就到产生这些东西的各个山中去躲避居住吧。须知烦恼即菩提啊。
可是,这个僧人依旧勘辩道:“忽被他捉住时如何?”
大安禅师话中有话的道:“恼乱将军。”恼乱将军,意为麻烦将军了。
这个世界,烦人扰人缠人的东西,那是何时何处都在的啊。被这些东西捉住了,正好啊。慧能大师早就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菩提,从来就不是在清净世界产生的。菩提,恰好是在烦恼中修炼出来的,就如莲花一样,从来都是在淤泥中生长出来的。
而且,对于真正的禅者来讲,避喧求静,避秽求净,避烦恼而求菩提,避入世而求出世等等,恰好是你没开悟的表现,这些举动,绝对是要被明眼人呵斥的呢。
所以,烦恼来了,实在是有劳它们了啊。
不过,大安禅师并没有在沩山弘法一生。大约在公元864年,当时的豫章廉使崔贞孝听闻大安禅师的声名后,专门写了一封书信,恭请大安禅师回到老家福州市西郊之怡山西禅寺担任主持。从此后,大安禅师就一直在福州弘法直至圆寂。
唐懿宗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因为大安禅师戒律谨严,禅宗功夫高妙,而且在福州说法如云,颇有声望,唐懿宗李漼下诏敕与大安禅师延圣大师之号,并且还专门赐与大安禅师一件紫袈裟作为嘉奖之物。
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十月二十一日,大安禅师在西禅寺方丈室端坐圆寂,享年九十一岁。这个年纪,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在,都是一个非常高寿的年龄了。
大安禅师圆寂后,弟子们建造墓塔把他安葬在福州之祭酒岭,皇帝也特意敕与大安禅师“圆智大师”之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