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处世的经典:《论语》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是1998年全世界诺贝尔获奖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这是孔子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关于孔子的传说是如此神奇:公元前551前,有一个叫颜徵在的女子在尼丘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等到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其中一个说道:“天生圣人,天降音乐。”结果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发现他与众不同。他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yú,盛汤浆或饭食的圆口器具。反盂,即头顶上中间低四面高),而且面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眼、耳、鼻又均双露,称为七露。看上去像个怪物,他的父亲叔梁纥(hé)和母亲颜徵在就把他扔在野地里了。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只老鹰给他打扇子,遮蔽骄阳;又有一只老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3000人,身通六艺者72人。55岁时,孔子开始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此后14年中,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后虽被鲁国迎回,但鲁终不用孔子。孔子退而修诗书礼乐。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论语》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孔子本人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宋儒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罗大经《鹤林玉露》载: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在中国,从没有一个人像孔子一样能将自己的名字印在中国人的精神里,刻在中国的历史中。”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过104次。孔子的仁的内涵包括血缘亲情之爱,即‘‘孝悌”,这是“仁”的内涵的核心;爱人,推己及人,要把父母子女之爱推广到一切人;个人品性,时时以“仁”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久而久之,即可以转化为人的内在的品质和性格;理想境界:,孔子最称道的个人品德莫过于“杀身成仁”,孔子的最高社会理想则是“天下归仁” ;仁和礼,‘‘克己复礼”为仁,只有具有道德理性自觉的仁人,其行为才能自觉地守礼或合乎礼。其思想主张一言以蔽之:克己复礼以为仁。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对此,我深有体会。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既然是百家争鸣,难免互有批判,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当时民间一般看法: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

你可能感兴趣的:(治国处世的经典:《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