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俗语,“三十不发,四十不富,五十将来寻死路”,有何道理?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为我们流传下了太多的经典文化。

上至《周易》《论语》《道德经》《奇门遁甲》,下至谜语、对联、俗语、俚语、谚语等等,还有诗词歌赋、经史子集不一而足。

在这些经典文化中,尤其是俗语和俚语,最是流传广泛。因为它们均源自于民间市井之间,通俗易懂,又蕴含深意,是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农村,有句俗语叫,“三十不发,四十不富,五十将来寻死路”,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这句俗语出自古籍《增广贤文》,相传为明朝一位书生编写而成。语言通俗易懂、道理真知灼见,与《三字经》《千字文》一样,是古代儿童启蒙的教材读本。

《增广贤文》集结了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的流行本,原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

从表面来看,“三十不发,四十不富,五十将来寻死路”,是化用的孔子论语中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只是《增广贤文》的记述更扎心,也更令人深思。


《论语》所讲的“三十而立”,就是一个人在30岁的时候,应该拥有独立的人格意识。20多年的学习和修养,到30岁时必须确立自己为人处世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

而这里的“三十不发”,文史君之见并不是发达、荣耀、成功的意思。

而是奋发图强、崛起的意思。也就是说30岁的时候还不知醒悟,还沉溺于游戏或者玩物丧志,注定会一事无成。不仅40岁收获不了富裕,50岁死路一条也是可想而知的了。

记得有个大学同学,毕业后父母托人给安置了一个高速上收费的工作。工作单调而清闲,但是这位同学却乐不思蜀。30岁的时候同学聚会,他以他在事业单位而沾沾自喜。

可是没过几年,正值35+之际,他却沦落到了下岗的境地。尤其这几年高速全线实施ETC之后,他们的境遇更是堪忧。这时候他找到我,想让我在省城给他找一份工作。


沟通良久,最终还是拒绝了他!当问及他能干什么?有何一技之长时,他沉思了好久,说到:“只会收费”。20、30岁黄金年龄,如果蹉跎而过,不仅会一事无成,还将遗憾终生。

《论语》所讲的“四十不惑”的意思,其实是说30岁有了自己的处世原则,到了40岁的时候即便经历了许多人和事,但也不应该感到困惑,这是一个君子的修为所在。

反观《增广贤文》里的“四十不富”就说的更直接了。

如果30岁的时候不开始努力,40岁基本上不可能富足。这里的“富”,是富足的意思,包含物质上的富足和精神上的富足。

如果一个人到四十岁时,仍然达不到富足,甚至还是一无所有,那只能说明这个人此生算是失败的了。

虽然现实中也有大器晚成之人,但那毕竟也是少数。《增广贤文》里极端的说教,其实也是为了警示后人,要早早发奋努力。


《论语》中的“五十知天命”,其实也不是所谓的宿命论,而是慢慢活明白了,所谓命运,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应不怨天、不尤人。

《增广贤文》里的“五十将来寻死路”,说的也更具警示作用了。

如果一个人到了五十岁时,仍然什么事也没有干成,还是一无所有的话,那他就是咎由自取,白白蹉跎了五十年光阴,让人可怜又可恨。

其实和《论语》的“五十知天命”对比的看,更有深意在里边。

一个人过了五十,身体机能肯定一年不如一年,做事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时候如果还要为生活所迫,拼着老命去养家糊口,是何等之悲哀啊?

“三十不发,四十不富,五十将来寻死路”这句话其实本质上还是教导人们在什么样的年龄应该干什么样的事情,一定要规划好人生中的每一步,如果一步走错将会步步错,会导致晚年生活不尽人意。这句话看似说的绝对,其实是为了更好的起到警示作用。

读者们,关于“三十不发,四十不富”,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

你可能感兴趣的:(民间俗语,“三十不发,四十不富,五十将来寻死路”,有何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