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你能记住我,记住我在你身边活过

#天外回信

少霞:

见信好!

一转眼几个月就溜走了,仿佛来信还在昨日。其实我是知道要回信的,但是这次我是不知道怎么回信,所以一直延期了好几个月就拖到了现在。最主要的原因是信中的那些话我反思了很久也观察了自己很久。

关于“我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什么样的性格”看似自己再了解不过的问题,每个人似乎都会脱口而出自己心中早已有的答案,这些答案是自己与自己相处那么多年的笃定,我们都很难去否认自己不是原本认为自己的性格取向。

大一的自我介绍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最常见版本的自我介绍就是“我觉得我是一个慢热的人吧”,大家在陌生的人第一次见面比较尴尬的氛围中这句话深层含义就是在说:其实表面上我是一个比较沉默话少不善交际的人,但是通过长时间的相处我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相处的人。

我们在那样的处境中都认为自己的性格是处于一个性格中间值,不至于说外向至极,也不是说那种非常沉默封闭的人。

是的,在慢慢理解信中的那些认知基础上,反观过去的自己和我所观察的周围的人,我觉得性格的的确确不是我所说的两极分化,他是一种庞大的没有边际的网,我们每个人的性格都处于某个或几个节点上,就像是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世界上也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人。

其实,关于外向和内向的利弊,也许不是这个偏爱“外向者”世界所带来的评判,而是来自我心中的一杆秤一直在权衡两种性格所得到的这个世界反馈,说到底是我自己带着偏见的看法看待性格,所以不能够接受多元的性格和坦然接受自己。

你的公众号最近更新了很多话题,想和你交流浅谈一下我的想法的。

那就先说说读书吧,你推荐的书我大多数都看了,其实经典之所以经典,是经过了岁月的沉淀依旧常翻常新的依旧会产生共鸣的,我也非常认同你的观点,如果说推荐书的类型,小说首当其冲。我们每个人的所处的环境接触的人都有其局限性,没有办法去体验更多种不一样的生活模式,但小说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体验的载体,让我们看到性格各异的人,感悟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是的,说到底,读书终究是在读我们自己,在书里寻找一个更好的自己。之前看了罗翔老师的一个直播,他谈到读书有四种逐渐递增的境界:在书籍中逃避世界、在书中营造世界、在书籍中理解世界、在书籍中超越世界。想想看我现在还是停留在第一种境界中,贪恋着看书时心流时的平静,不愿走入纷繁复杂的世界,当然在那样的时间里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不管怎么说,既然是活生生的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带着目的去看书的最终意义还是带着书籍给予我们的勇气和力量走进这个世界。

关于孤独,我的想法一直都是人就是孤独的物种。孤独,听起来好像就是一直在黑暗的空间里一个坠入深渊的感觉,静的可怕。但是事物两面性无处不在,越是热闹越是积极融入就越成不了事,痛处与高光必定出自于同一处。当然孤独的代价我们也都知道,至于什么样的体悟我们感受的程度不一样,但这样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体验,人的一生不就是感受体验的一生嘛。

关于爱情,如果人是为了不那么孤独,怕孤独终老就应该去寻找一个伴,我觉得一开始这样的想法本就会事与愿违的,两个带着这样目的的人凑在一起反而是成倍的孤独。当处理不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时,我们就会去转向外在,去急切的与别人建立关系,缓解内心无聊焦虑,我想也只有处理好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我们才能处理好与别人的亲密关系,那些试图去在他人身上索取情绪价值的人,我是觉得悲哀的,终究竹篮打水一场空。当然,这样说我可能是一个过于理想主义者甚至仅仅是空想,至于到了真实的实践中也可能就宁当别论了吧。爱情这个东西本就是奢侈品,恰好匹配的人也许根本就不存在,只有慢慢磨合互相妥协才能够成就更好的爱情。看了你写的一些感情经历,虽然我知道不知全貌不予置评,但是我还是想说,不管结果怎么样至少在一起有过真挚的情感也就足够了,毕竟在这样的时代这也很难得了,希望我们都能永远保有一份对爱情最纯粹最炽热的期待吧。

祝一切安好!



少霞的朋友:

你好!

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在如今这个科技发达但人情淡漠的时代,有人还愿意通过写信这一郑重的方式,来谈谈内心深处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实在太难得,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

信件内容看了几遍才开始写回信,正是深知你花了很多心血写下这些文字,所以我一定不能寥寥几笔敷衍对待。

这次来信涉及到性格、读书、孤独、爱情等话题,说是话题,不如说是生活中必然遇到的问题。

这些方面确实在我的公众号上都写到过,当然那也只是我自己的拙见,我很少有机会与人交流,以此来发现我认知中的缺陷。因此,我非常高兴可以与你交流和学习。

顺便说,你的文笔不错,表达准确,条理清晰,让人看起来舒服,而且思想有深度,想必你从小到大都是一个成绩好又爱思考的人。

你的经历和看法,以及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文风,很像我一个已经离去的朋友,甚至有几个刹那间,以为这就是她给我写的,想太多了,可能是过分思念产生的幻觉。

接下来进入正题,就你谈到的各方面,简单聊聊啦。


说性格。

关于自己是什么样的性格,其实不论是谁,都没有那么容易回答出来,更别说回答正确。

一大批人没有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不反省则不谈认识自己,即使是经常思考的人,也很难全方位的了解自己,而且很多自认为的了解都是错误的和片面的。

正如你所说,简单把性格分为内向外向是绝对狭隘的见解,它绝不是非黑即白的事物,而是一张没有边际的网,也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我们很难真的了解自己,也很难真的了解他人。

你谈到性格中的利弊,说你在权衡之中难免带着偏见去看待性格,无法坦然接受自己,也无法接受多元的性格。

这一点很好,其实人群中无数张面孔都是这样,他们为了眼前的欲望和利益,房子、车子、票子、面子、女人、权力... 宁愿强行逼迫自己改变性格的外在表现,选择带上面具,说违心之话,做无奈之事,只是为了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拿到想拿的东西。在虚假中痛苦,在时间中麻木。

你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认知中带有性格利益的偏见,已经远远不同于万千愚昧无知的人。在日常生活里面我们也许无可避免地跟随利益切换面具,而夜深人静回想反思或拿起笔时,才后知后觉自己活得虚伪,厌恶自己。

那也没关系,又有几个人能一天24小时全部做自己?这社会看起来是越来越高效发达了,也越来越无法通过简单的劳动谋生了,宏观程度上说,这就是前进必须付出的代价。

重要的是,愿如你一样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的人,能够一直坚持真实的信念,不要在温水中忘了自己当初想做怎样的人。

你要坚信,我们变成当初讨厌的模样,是为了终有一天变成当初喜欢的模样。

哲学家叔本华说:人的性格是绝对无法改变的。俗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不要指望着去改变性格,而是学会接受自己,活出真实。

唯有活出真实,才能成全自我,成就一生。这一点在以前发表过的《生得再平凡,也是限量版》中已经写过,不再赘述。

无论你是什么样的性格,都有其对应的优势,你需要做的就是让它发光,带着自信的态度,坚信自己因为有了与生俱来的性格而不一样,不平庸。

张扬,就去舞台上表现;沉默,就于安静中思考;慢热,就交给时间去温暖;最后,你无疑能够也唯一能够收获的,就是性格赋予你的结果。

性格确实决定命运,《解忧杂货店》里面讲的:其实所有纠结做选择的人心里早就有了答案,咨询只是想得到心里内心所倾向的选择。最终的所谓命运还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


说读书。

时间是从浩瀚书海中筛选宝藏最好的过滤器,读时间验证过的经典,大概率不会错。像村上说的:“凭时间赢来的东西,时间肯定会为之做证。”

是的,读书终究是在读我们自己。其实何止读书,人几乎一切的活动基本都是在认识自己和成全自我,这一点又和上面谈到的性格联系到一起,就此不展开细说。

读书,对我们人生有一个极为关键的作用,增长智慧,拓展世界。

有人说啊,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比人与猪的差距还要大,其实差距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世界不一样。你的世界和我的世界完全不是同一个世界,因为你我走过的路,见过的人,读过的书,经历过的痛苦和快乐,成功与失败,得到和失去,几乎很难重合。你我两个世界的内容、大小、深浅、宽窄,有诸多的维度差距巨大,再加上性格的复杂,所以一个人很难遇到红尘知己,梦中情人和灵魂伴侣。

为什么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目的就在于拓展我们的世界,或者叫做世界观。像你说的,见识过人生更多的可能性,才能从中找到喜欢的事,认识中意的人,选择想走的路,已至活出较为满意的一生。

比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成本更低的方式,没有重重的行囊,无需操心吃喝住行,不用花昂贵的车费住宿费,你只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捧起一本书,就可以在无边的智慧中徜徉,在文字里不断开辟新的天地,拓宽自我新的边界。

罗翔老师说的,在书籍中逃避世界、在书中营造世界、在书籍中理解世界、在书籍中超越世界。同样给予了我新的启发。

这四个境界也对应着热爱读书的不同理由,有些人爱读书是为了寻求读书时的沉浸和陶醉,此为逃避世界;有的是为了追求书籍世界中的完美形态,此为营造世界;有的是为了在书籍中得到共鸣以清醒的认识自己,此为理解世界;有的则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追寻永世长存的宇宙真理,此为超越世界。

我认为,四境界是同时存在并同时发生作用的,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影响力有所高低而已。但不管怎样,人们带着不同的目的去读书,都无疑会带来一个共同的收获:增长智慧,拓展世界。

你不用去在意自己处于读书的哪一个境界,不要功利性地带着目的做这件事,其实每一次你决定去找本书读一读之前,只用告诉自己:一是读书真的让我很享受很快乐,二是读书真的是最正确的天下第一件好事,那就够了,开始读就好。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读书当如此,不计得失,带着喜欢的心,无所为而为之,才能长久。


说孤独。

这里又需要引用上面说过的话,因为世界的不同和性格的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比人与猪的差距还要大。所以没有谁能够真正理解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没有谁能够一直陪着谁。孤独,的确是人类的本质。

但是孤独并不可怕,如果稍微多读一些谈孤独的哲学、心理学和文学中的散文随笔,你会发现许多的思想家艺术家在赞颂孤独,唯有孤独中的内在整合,才能使人活的完整。

蒋勋在《孤独六讲》中说到: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孤独是饱满的,寂寞会让人发慌。

我们有必要把孤独和寂寞区分开来,我比较认可百度百科对这两个词的解释,“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而非客观状态”,“寂寞是一种介于孤独、落寞之间的思绪。当个人离开群体不久后,就会有一种特有状态,这种状态叫寂寞。”

人是群居性动物,也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不可能离开他人而独立存在,没有人能够忍受绝对的独处。我们需要与人交往,输出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同时从他人那里得到认可和关爱。除了生命器官在活动,人的大脑和内心,即思想和感情也必然是活动的,否则不能称之为活着的人。

一个人因为没有他人陪伴而痛苦,是寂寞;一个人因为不被他人理解而痛苦,直至不需要他人理解而饱满充实,才是孤独。

无论是孤独还是寂寞,痛苦还是喜悦,的确都是人生的体验,然而我们需要观察与思考,得到明明白白的体验,否则容易陷入其中,当局者迷,不能拉开距离来正确看待。


说爱情。

之前发过一首诗,叫作《一个人热闹》,里面写到“一个人待着感觉寂寞的家伙,若凑成一对 只会更加寂寞,这些人更多地聚在一起,就会 哆 哆 哆 哆 地坠落。”

如你所言,带着逃避寂寞的目的与人交往,终将事与愿违。我们必须先和自己和平共处,才能处理好与他人的亲密关系。爱别人之前,得先学会爱自己。

只是我们在更年轻的年纪无法意识到这一点,经历过一些痛苦的别离,才能有所觉察,那曾经的悲剧,也是必经之路啦。

你说爱情是奢侈品,大致就是可遇不可求啦,“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彩虹哪有那么容易出现呢,一直等一直等,总会出现吧。

真正纯粹的爱,可以说是世界上力量最为强大的东西,它能让人付出所有,即使是一个人最为宝贵的生命。日常生活中的道理、利益、规律,它们在爱面前都苍白无力,黯然失色。一个男人能够对一个女人说上几个小时的大道理,女人却只需一句话将男人搞定,“你是不是不爱我了?”

什么是爱? “好像突然有了软肋,也突然有了铠甲。”

我的确有幸经历过一段真挚的爱情,有幸体验过人生最美的恋爱感觉,即便最后仍旧逃不过悲剧的命运,也仍然感激曾短暂拥有过。

只是现在还是会羡慕那些从孩子走到婚姻的青梅竹马,或是从校服走到婚纱的终成正果,还有从青春走到迟暮的不离不弃。看到他们成双成对,还是会两眼放光,会感叹为何自己没有这样的好运。

也常常告诉自己,知足吧!越是美好的事物,越是要远远欣赏,而不是非要占有。

怎么去拥有 一道彩虹,怎么去拥抱 一夏天的风

天上的星星 笑地上的人,总是不能懂 不能觉得足够

如果我爱上 你的笑容,要怎么收藏 要怎么拥有

如果你快乐 不是为我,会不会放手 其实才是拥有

直子:“希望你能记住我,记住我这样活过,这样在你身边待过,可能一直记住?”

渡边:“永远。”

直子当然知道,知道在我心目中的记忆迟早要被冲淡。惟其如此,她才强调说:

希望你能记住我,记住我这样存在过。

《挪威的森林》回头看的第一章。


祝百事可乐,健康平安,欢迎常来信。

你可能感兴趣的:(希望你能记住我,记住我在你身边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