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懂中国人的浪漫了!”开幕式每个节目背后,都有鲜为人知的故事——

从一块冰,一朵雪花,到一个创意无限的点火仪式,北京2022年冬奥会将简约、浪漫、童真、唯美的开幕式呈现在全球观众面前。

奥运五环下,中国人的冰雪智慧凝聚成巨大力量,书写着古老与现代,简约与精彩的奇迹。


讲一朵雪花的故事


“2022个孩子,2022个无人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幕式工作部演出策划主管陈婧玮在工作日志上留下了这样的字迹,她记录的是和平鸽环节的最初设想。日志写于2019年10月。


像这样的工作日志,陈婧玮记了整整5本,它见证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诞生的日日夜夜。一边翻看笔记,陈婧玮一边盘点道:“仅从去年3月29日到今年2月3日,总导演张艺谋参加的会就有209次。”


早在3年前,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就开始了前期准备,那时全国人民尚未得知冬奥组委的官宣消息。彼时,张艺谋执导的《悬崖之上》还未拍摄完成,他已与团队启动了创意程序,那是各种理念、观念的碰撞,到底要讲一个怎样的中国故事,要讲一个怎样的奥运故事,成为一个巨大的悬念。



在悬念被不断破解的日子里,张艺谋的初衷早已明晰:“不过多讲中国古代,因为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已经讲过了,我们这次以现当代为主,以新时代为主,要更能凝聚在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和胸怀上。”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日子,视效总监王志鸥至今也为之动情,“一开始,大家就想要做与众不同的开幕式,我们想能超越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只有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

时隔14年,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上,传统文化元素不再是展示的主体,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全球化的观点和理念


王志鸥记得,2019年8月23日,刚刚结束国庆70周年联欢活动第二次彩排时,张艺谋就启动了冬奥会开幕式创意会,如何做点火,如何做奥运五环被率先提出来。

美术总监陈岩曾是2008年奥运会主创团队成员,他此番再次成为了伟大创意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张艺谋总导演当时在电话里跟我说,要讲一个关于冰的故事。”


陈岩一下子感到热血澎湃,这和他的想法一拍即合, “不要多余的东西,一块冰,一朵雪花,一笔就能画出地球来。”初始方案很简单,获得了冬奥组委一次性通过。



张艺谋还原了奇妙创意的诞生,“我们一直在讲一朵雪花的故事,运动员入场式的引导牌是个发光的雪花,上面写着国家的名字。”他说,这朵雪花完成一系列的变化、转化,最后成为一个伟大的火炬。



“每个国家一朵雪花,每朵雪花汇聚到北京,最后成为一朵最璀璨的雪花,成为历届冬奥会最独特的火炬,90个国家和地区的名字全部在上面。”张艺谋说,历届奥运会很少看到这样的设计。


讲一个伟大中国的故事

翻开陈婧玮的工作日志,还写下了“万物复苏,生生不息”等字眼。讲一个伟大中国的故事,自始至终被开幕式主创团队孜孜追求。

从2008年夏奥会到2022年冬奥会,张艺谋团队一直坚持中国传统美学。陈岩道出玄机:“在开幕式上,看起来只是很简单的一块冰,一朵雪花,但将留白变成了空间,巨大的空间是靠中国式的想象来填充。”

对此,张艺谋也有一番明确表达:“这次不像2008年奥运会,有专门板块来展示中华文化,因为要‘简约’,没有这个机会,那就要把中华文化的信息化解到各个方面。”


开幕式的一个个细节无不阐释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故事的开篇由二十四节气起笔,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变身为“倒计时器”,从“雨水”开始,到“立春”结束。


文学统筹于蕾回忆,当第24届冬奥会、2月4日立春和二十四节气这些元素碰撞在一起时,当灵感迸发的那一刻,主创团队成员都很兴奋。“张艺谋总导演还主张选用古诗词、谚语,他说,再也不会有哪个国家用古老的诗歌来做倒计时了。”


网友拍摄的郑州高铁站动车出发酷似惊蛰万物复苏,也给主创人员带来灵感,外拍团队于是用镜头捕捉一个个生机盎然的中国画面。最终,充满中国当代气象的动感画面与二十四节气、古诗词相互呼应,端庄大气的倒计时环节将古老中国与现代中国传达给了全世界。


开幕式上,满目春色将希望、积极、昂扬播撒进了全场。当被问及开幕式主色调时,张艺谋回答说“绿色”,他说:“中国人讲的是万紫千红总是春,讲的是生生不息。我们在开幕式不仅要讲冬奥会,还要讲中国人的时间观、宇宙观,尤其是在全球新冠疫情的大环境下,生生不息的概念非常重要。”


中国元素贯穿始终。一滴中国水墨晕染开来,幻化成黄河之水天上来,铺满全场,浩浩荡荡,奔腾不息,浸入寻常百姓家的中国元素也扑面而来。

张艺谋说:“演唱奥运会会歌的大山里的孩子,他们身上的服装就有‘虎头’纹样,演唱主题歌的孩子们服装的图案,是河北的窗花,窗花上写着和平。



此外,还有引导牌上的中国结雪花、运动员入场式“中华之门”、“吉祥之窗”上展现的中国传统纹样等等。


中国故事当仁不让的主角是平凡而伟大的中国人。彩排中,让分场导演陶雯婷感动的是,国旗传递环节中,有176名代表,他们中有56个民族的代表,还有京津冀地区各行各业的代表 。


当国旗传递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盛阿伟、全国劳动模范许振超、全国道德模范郭万刚、“七一勋章”获得者买买提江·吾买尔、航天英雄景海鹏、戍边英雄祁发宝手中时,陶雯婷注意到,“72岁的许振超先生颤抖着双手传递国旗,他说,我就是很激动。”



科技力量让故事讲述更硬核

在陈婧玮的工作日志上还记录了五环、冰立方一组数据:五环长度、宽度、厚度为19米x8.75米x0.35米;冰立方长度、宽度、高度为22米x7米x10米,晶莹剔透的五环、冰立方蕴藏着中国科技的力量。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接到开幕式任务后,将之作为与北斗工程、探月工程同等级别的重大任务,迅速组建了技术团队与管理团队。

去年1月,“鸟巢”地面舞台的正式进场施工就紧锣密鼓展开。北京冬奥组委开闭幕式工作部技术保障处副处长刘奇说,当时鸟巢挖掘了一个100米×62米、主体深度高达10米的巨型地仓。

经过航天科技集团工程人员几个月的努力,“鸟巢”架起总重量约5000吨、装机功率约2000千瓦的巨型舞台,而中心则是直径16米、重约300吨的圆形升降舞台。地面舞台上还铺设了上万平方米的LED地屏,这也是世界大型演出中面积最大的LED地屏。“地面舞台、地屏等舞台装置项目在去年10月完成安装、调试、验收等,随即就马不停蹄地配合演员进行现场排练的技术保障工作。”刘奇说。



航天科技集团还完成了冰瀑、冰立方和五环装置、威亚以及主火炬台等大型装置。


仅是为了五环的完美呈现,过程就颇为艰辛。刘奇透露,五环为LED装置,因为需要供电,最开始电线从底部往上走,但这样的外观被导演要求“整改”。技术人员又将两根绳子挪到五环外侧,“结果,为了完成五环起吊过程,从下午6点到第二天凌晨3点,起吊了三次才成功。”刘奇揭秘道,为了让五环上升更稳妥、更安全,技术人员进行了大量实验,最后将五环总重量控制在3吨以内。




刘奇说,为了让五环持续发光,初始阶段,当五环上升时,电线卷起并收入一个2米x2米的收线框内。现场排练时,这个外观形象挨了批评。“我们再将框拆掉,对电池进行扩容。”外观简洁的五环内部“沟壑纵横”,铝合金骨架内排布着密密麻麻的电源线、信号控制线等。


技术人员重新精心排布,留出更多空间放入新增电池。同时在低温实验室进行电池低温试验,以保证即便在零下20摄氏度环境下也能持续稳定供电,满足长时间的五环吊装展示的需要。




开幕式上,甚至大胆使用了一些最新技术。


冬奥会开闭幕式实时交互特效团队负责人、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院长童雷说:“在大型演出中,基于人工智能的实时交互特效还是首次使用。”和平鸽环节,孩子们踩着脚下的雪花嬉戏、奔跑,这正是对场上670人进行实时跟踪,并将实时效果呈现在每个人脚下而实现的。



童雷透出了谜底:“我们为此采用了人体识别与跟踪技术,该技术采用英特尔的人工智能识别算法,进行人体识别与定位。”原来,四台高清摄像机先将场上每一位演员识别出来,同时定位其位置信息,进行实时跟


接下来,再将每个演员在场上位置的精准信息,传递给采用交互引擎技术的实时渲染呈现系统,“这个系统利用捕捉系统提供过来的位置信息,把预先设计好的视频效果,精准呈现在演员脚下,这样就能形成如影随形的效果了。”




童雷透露,为了技术攻关,北京电影学院摄影棚搭建了一套演示系统,最初是想实现逼真倒影效果,但因计算量要求很大,实时追踪只能追踪不到20个人,“后续不断磨合的过程中,我们的思路进行了调整,从仿真倒影转换为实时交互特效,计算量降低,效果也更出色。”





事实上,致敬人民环节中也使用了该特效,24位轮滑运动员滑到哪里,就会把哪里的雪推开,推开的雪路上映现出“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这一场景令人震撼。





用光影艺术讲中国故事



“43秒!”陈婧玮在工作日志上记录了冰立方升起、降落的时间,各种精确到秒的数字,在她的日志上记得密密麻麻。




北京酒仙桥,黑弓Blackbow办公区,一台台电脑前,是一双双专注的目光,过去的几年,这家公司的200余人投入进开幕式的数字内容制作中,不分昼夜。




王志鸥向我们展示了开幕式的数据量——开幕式所有环节做了共5800多秒、29万帧数字内容,“鸟巢”地面即冰面分辨率为14880x7248,“鸟巢”竖屏即冰瀑分辨率为2560x7328,整个开幕式视觉效果数据量约等于15个IMAX的制作量。这在奥运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王志鸥和众多视效艺术家、机械工程师、程序员合力在开幕式现场创造了一个个视效奇观。在五环环节,冰瀑上出现一滴中国水墨,这滴水墨就做了上百版。


王志鸥说:“我们运用AI图像算法,机器学习了大量中国传统水墨画,制作水墨纹理特征模型,以此生成风格化的山水图像。”他透露说,水墨幻化为黄河之水天上来,并不是简单还原水流的效果,而是水纹中要透露出中国画的感觉。



上升又降落的冰立方,这是王志鸥带领团队设计的三维数字装置,实现了技术创新的五面裸眼3D效果。24道激光射向冰立方,在巨大的冰立方上雕刻历史,从往届冬奥会一直到北京冬奥会。



王志鸥说,冰立方里,神来之笔描绘出各种冰雪运动,从第一笔开始一直到北京2022年冬奥,这些神来之笔正是由北京印刷学院水墨动画专业的师生用水墨动画一帧帧创作而成。这也是奥运历史上首次以水墨风格呈现冬季运动项目。



为了实现激光和光影互动,在内容制作上,视效团队遇到不少挑战。王志鸥透露,视效团队做了两万多张效果图,“我们开发了一套编程程序,能把每一秒的视频信息变成点位信息,这样激光就能围绕五环进行转动。



”因为激光机器距离冰立方上百米,激光的调焦很难精准,从每天晚上十点开始到凌晨两三点,技术人员都要一次一次地进行调试,直到点位精准。王志鸥说,随着技术测试的深入,为保证机械设备在43秒内完成上升,冰立方的尺寸也进行了优化调整,最终将高度降低为10米,保证了最终的完美呈现。




想到这几年的日日夜夜,王志鸥落泪了,他的泪珠在寒夜中闪闪发光,那里面饱含了中国青年以及作为一名中国数字科技艺术开拓者的自信与勇气。

“从小我就有个梦想,想以自己的方式让全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现在终于有幸获得这个机会,在冬奥会这个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科技艺术之力。”



不再用“人海战术”讲故事

在陈婧玮的工作日志上,还记录了“3000人”这个数字,参与开幕式的3000名演员中没有一位专业演员,更重要的是,开幕式不再使用“人海战术”,人文情怀与科技创新相得益彰,共同述说精彩故事。

满目春色,生机盎然,393名来自山东中华武校、宋江武校的同学舞动近10米长的LED发光杆与地面影像互动,表达春天的绽放。


陶雯婷说:“《立春》表演环节是和北京理工大学仿真实验室团队合作,技术团队在发光杆的经度、纬度、角度做了标识,并为每人制作了手册。”由于每人拿到的手册都不同,演员排练更有效率。



但演员们要制造出不同波澜的多种状态,有连绵起伏的,有交替感的,有叠合感的,这对他们是一次全新的考验。


“最费力的是如何和装置、影像做咬合。”陶雯婷说,机械有机械的时间点,激光有激光的时间点,在那一秒,影像、机械、装置、演出都要全部对位。经过一次次艰苦磨合,小伙子们最终有了完美呈现。


分场导演田湉负责的和平鸽环节,历经七八次大改,直到今年1月10日最终方案才确定。田湉回忆,最初方案是孩子们手中拿着发光和平鸽道具,排列成两颗“心”的队形向中心靠近,然后拼成和平鸽图案,“当时孩子们已经练得差不多了,但大家都觉得不够惊艳。”




一次次不断修改,童雷带领的团队提出,是否可以设计充满童趣的冰雪元素,与孩子们一起互动。

“有一次,地屏什么也没显示,孩子走到黑地屏上,忽然发现自己脚下的雪花会跟着他们跑,跑得快雪花会拉出很长的轨迹。”童雷说,孩子们在现场开始疯玩,张艺谋则被这个场景感动,这正是他想追求的淳朴、浪漫、自然的呈现效果。


张艺谋说:“和平鸽环节只有短短三分多钟,但让我深深体会到文化自信是多么重要,唯有这样才能呈现自然、轻松、自信、快乐的状态。”


对于张艺谋和他的团队而言,不演、不编排、不排队、不整齐,是一次伟大的颠覆,他们抛弃了曾经辉煌的过往,选择了全新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太懂中国人的浪漫了!”开幕式每个节目背后,都有鲜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