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翃《寒食》

选一首《寒食》,是希望大家知道,古代其实有过更多的节日,那些今天已经消逝了的节日,也都曾经有过自己的芳华,值得我们记住和珍惜。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现在的清明节,其实是古代上巳、寒食、清明三个节日的合并。而且,更早的时候,上巳也罢,寒食也罢,都比清明的名气大。


>> 上巳本来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按照风俗,这一天要在水边洗涤污垢,祈求平安。孔子所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讲的就是上巳沐浴祭祀的风俗。

到魏晋南北朝,上巳的时间就固定在三月三日,节日的内容也变成了水边的燕饮和踏青,杜甫《丽人行》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讲的就是上巳游春的风俗。

>> 寒食节是在冬至之后的第一百零五天,也就是清明节前的一到两天。这一天最重要的风俗就是禁烟火,大家都只吃冷饭,所以叫寒食节。

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被烧死在山西绵山的介子推。

后来,这个节日又增加了祭祀这个重要内容,从汉到唐,寒食一直是民间第一大祭日,历朝历代都要放假,让人回乡祭祖扫墓。白居易所谓“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讲的就是寒食节扫墓的情景。

>> 清明本来不是节日,它就是一个节气,因为“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所以叫作清明。

清明的地位从唐朝开始逐渐提升,到了宋朝以后,干脆合并了上巳、寒食两个节日,从上巳那里接收了游春的内容,又从寒食那里接收了祭扫的内容,这才演变成了今天的清明节。

>> 寒食在春分之后,已经算是晚春了。正是“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时候,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马上,整个长安城春深如海、飞花扑面的景象如在眼前,真是一幅又轻盈、又壮阔的长安城春日全景图。

>>东风,真的就是指自然界的春风吗?其实在古代,春风往往不仅仅指春风本身,它还有帝王的意向

>> 以汉比唐,是唐诗的传统

>> 按照唐朝的制度,寒食节这天,全国上下不能举火,只有皇宫特殊,可以点蜡烛。

唐朝风俗,清明这一天由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

>> 所谓五侯,有两个说法,一个是说,西汉成帝时,外戚尊贵,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都封为侯,合称五侯。另一个说法是说,东汉桓帝时,宦官势力强大,五个宦官(单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在同一天都封了侯,也叫五侯。不管韩翃在这里用的是哪个典故,得到恩典的都是皇帝身边的亲信权贵。

>> 诗无达诂。一首好诗,本身的意向是丰富的,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角度受到感发和触动,有人感受到春深如海,有人感受到寒食风俗,有人感受到皇家气象,当然也有人感受到了时代的悲哀和诗人的讽刺。在这种情况下,诗人自己本来的意思,反倒已经隐退到背后,既没有人能说清,也无须说清了。

>> 韩翃是大历十才子之一,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更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参见《柳氏传》。

你可能感兴趣的:(韩翃《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