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发展史

      现代计算机就是从古老的计算工具一步步发展过来的,中间经历过的难易程度已经很少找到相关记载,但是可以想象如今计算机的智能化大概就能猜测出当时的一步步艰辛!

到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计算机出现的时候已经到了20世纪中期。

第一代计算机

        1946-1957电子管计算机

1946年,冯 · 诺依曼提出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

1. 由二进制代替十进制思想

2. 采用存储程序思想

3. 从逻辑分为CPU(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1946-1957电子管计算机

ENINC 1946 宾夕法尼亚

第一代计算机降生

外存:磁鼓,磁带 机器语言、汇编语言

      同年第一台计算机ENIAC (埃尼阿克(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现世并正式投入运行,参与研制工作的是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机工程学院的莫克莱和埃克特为首的研制小组。

        冯诺依曼并没有参加 ENIAC 的研制,而是在了解到 ENIAC 项目后,在其基础上带领 ENIAC 的原班人马研制了 EDVAC,重新设计了整个架构,从而奠定了当今所有计算机的结构,从而开始采用二进制进行运算。

      ENIAC重30吨,使用了约18800个真空电子管,功率达174千瓦,占地约140平方米,使用十进制运算,每秒能运算5000次加法,但是它不像现在这样的电脑有输入控制设备,只能通过人工来扳动庞大面板上的各种开关来进行数据信息输入,虽然现在看来它真的很落后,但是在当时它代表着人类计算技术的最高成就,它奠定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基础,开辟了信息时代。

第二代计算机

                        1958-1964晶体管计算机

晶体管电子计算机
核心部件

      出现第一门编程语言fortran

    内存:磁芯体 出现程序员

      晶体管的发明大大促进计算机的发展,晶体管代替电子管,电子设备体积减小。

      1956年,晶体管在计算机中使用,晶体管和磁芯存储器导致了第二代计算机的产生。第二代计算机体积小、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稳定。

      首先使用晶体管技术的是早期的超级计算机,主要用于原子科学的大量数据处理,这些机器价格昂贵,生产数量极少。

第三代计算机

              1965-1969小规模集成电路

第三代计算机

核心零件    半导体

半导体,小规模集成电路 半导体存储器

        1958年发明了集成电路(IC),将电子元件结合到一片小小的硅片上,使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单一的半导体芯片上。于是,计算机变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这一时期的发展还包括使用了操作系统,使计算机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协调下可以同时运行许多不同的程序。1964年,美国IBM公司研制成功第一个采用集成电路的通用电子计算机系列IBM360系统。

第四代计算机1971-至今

                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可以在一个芯片上容纳几百个元件。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在芯片上容纳了几十万个元件,后来的ULSI将数字扩充到百万级。

      基于“半导体”的发展,到了一九七二年,第一部真正的个人计算机诞生了。

第五代智能计算机

      智能计算机主要特征是具备人工智能,能像人一样思考,并且运算速度极快,其硬件系统支持高度并行和推理,其软件系统能够处理知识信息。神经网络计算机(也称神经元计算机)是智能计算机的重要代表。但第五代计算机目前仍处在探索、研制阶段。真正实现后,将有无量的发展前途。

第六代生物计算机

        半导体硅晶片的电路密集,散热问题难以彻底解决,影响了计算机性能的进一步突破。

     

      整个计算机起始与发展的历程,是十分的曲折的,发展到如今还在感叹它鬼斧天工的艺术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算机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