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应变邦道【14.3】2020-06-24

1.39应变邦道【14.3】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论语·宪问14.3》)


杨伯峻:孔子说:“政治清明,言语正直,行为正直;政治黑暗,行为正直,言语谦顺。”


钱穆:先生说:“国家有道,便正言正行。国家无道,仍必正行,但言辞当从谦顺。”


详解:


什么是道?有网友认为孔子的道是游移的、信口想说就说的。


——这是对孔学的无知。孔子说的道是指自然规律。在人类社会体现为仁,是人类最高利益。


道出处是9700年前伏羲著作《易》。


自然规律是唯一的,因而道也是唯一的。怎么能说是游移的、信口想说就说的?如果是这样,孔子如何做到以道一以贯之?


在1.44《道仁标准【14.1】》里介绍了《老子》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老子认为“道”,是可以遵行的规律,但不是死板地遵行的。


老子这句开首语,意思很明白。而道家继承人却将其篡改了,变成“道可道,非常道。”


——意思是“道”很深奥,说不出来。如果能够说出来的,就不是“道”了,这样就给人一种“道”是神秘莫测的感觉。这样说,无非想垄断“道”的解释权。他们将“道”说得玄之又玄,虚之又虚,其潜台词是在炫耀自己:这么高深的玩意儿我都能玩得转,我岂不是很高明?


更可笑的是,有人认为“道”是老子的专利。不要以为,老子写了《道德经》,老子就可以垄断“道”了。“道”是天地运行的法则,难道老子可以垄断天地吗?

上面这个网友理解的道其实就是道家继承人按照君王旨意篡改后的玄虚的“道”,而不是老子和孔子共同研究和遵行的道。


真实“道”很简单,并非不可知。大道至简。“道”就是自然规律,而最早发现“道”的人是伏羲。伏羲著有《易》。“道”在《易》里有全面的诠释。即使伏羲也没有垄断“道”。


孔子是通过在现实中演绎《易》而得道的。孔子为此编著了《十翼》。孔子三十而立,立就是得道。孔子得道后,就以道一以贯之。


孔子认为万物皆可知。不可知的是怪力乱神,对其要敬而远之,所以孔子不会花精力去研究那些玄之又玄的东东的。


如果你能够认真阅读并且正确理解孔子在《论语》中说的话,全部都是在演绎和宣讲《易》道,都是实实在在现实中的道理,而贯彻孔学始终的是依道实践的主线。


由于道家将道玄虚化,使得人们也搞不明白道的位次,究竟道法自然还是自然法道?


孔子认为道是至高无上的。孔子说:“唯天为大(1.4《唯道为大【8.19】》)”,天即天意就是道。因为道高于一切,当然高于自然,因此孔子认为自然法道,即自然效法于道,受道支配。


对此老子持相反观点。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将道摆在第二位次,而自然当然就是第一位次了,可见老子不如孔子。


孔子与老子的分歧有什么问题吗?问题大着呢!这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决定了道的位次问题。

道是万物之本,当然也是自然之本,怎么可能道法自然?


老子将自然摆在第一位次,孔子将道摆在第一位次,这就是老子与孔子两家学说分歧之所在,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哲学的走向。


邦有道,危言危行


——邦:春秋时代的诸侯领地,有的已经成为独立国家。有道:依道行政;邦有道:国家依道行政,民众安居乐业;


——危:正,如,正襟危坐,正,从一从足(止),一表示道,足依道而行为正。危言危行:你们的言行要依正大道,光明磊落;


邦无道


——邦国不依道施政;


危行言孙


——孙:通逊,谦顺,谨慎;


——做事依正道,说话要谨慎。


——说话谨慎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刑戮。


——家乡有个万寿村,村民喜欢种姜。文革时代,一村民挑一担姜赶集,刚好一群人经过,高喊“万寿无疆!”村民随口说道:“万寿有姜!”结果被这群革命群众拳打脚踢,打得鼻青眼突,骨头折断,扭送公安局,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关进大牢,一担姜也被没收了。如果他能记住孔子这句话,就能免此横祸。但不幸的是当时孔子也在被批斗啊!


本章孔子通过在邦有道抑或无道两种情况下,告诫学生应该如何说话和做事——应变邦道,既做到坚持依道而行,又尽量避免受到不必要的损害。


译文:


孔子说:“在国家依道行政,民众安居乐业的情况下,你们的言行要依正大道,光明磊落;在国家施以暴政,民众流离失所的情况下,你们做事仍然要依正道,但说话就要谨慎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1.39应变邦道【14.3】202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