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到底想做什么?

或许因为我在三晳传承上的一些做法让人不好理解,于是就有人问我到底想做什么?

其实很简单,就是想让更多的人能通过自学三晳而提高思维能力,进而开启先天智慧

我知道,这样说一定会有人不相信。

一是不相信三晳可以开启先天智慧;

二是不相信三晳可以自学。

三晳,也叫做有界三哲,简称三哲。在1999年1月的柳州三晳研讨班上,有一些热衷哲学研究的太极学者认为三哲不是哲学,“哲”字容易让人对三哲产生误解,建议别起一名,以示区别。陆老师深思熟虑后,决定选用“晳”字来替代“哲”字,以便与世间哲学区别开来。

“哲”字容易让人误解,同样的,“有界”这两个字也让一些人产生了误解,认为三晳是有界的,只能解释有界的事理物情。

陆锦川先生在第一期三晳研讨班上讲:

关于三晳,大家可能已经开始感受到了,要说它简单,确实非常简单,就这么几个平常的词汇。但是要说它复杂,又复杂到人类的语言都没法表示。我就说过这么一句话,我的体会,三晳是立在有无界,因为立在有无界,它才无见,它才能进入人类完整的智慧境界。(《太极三晳讲论》摘录)


“三晳立在有无界”,这是体;三晳“能进入人类完整的智慧境界”,这是用。那么只能解释有界叫完整吗?显然不对。能解释三界才算是“能进入人类完整的智慧境界”。

三界,即有界、有无界、无界;对应三天,后天、中天、先天。既然三晳“能进入人类完整的智慧境界”,那么参悟三晳也就可以开启先天智慧

实际上,这不是信不信的问题,而是懂不懂、明不明白的问题。也就是说,认为三晳只能解释有界事理物情的人,其实不懂三晳!更不懂三界!


所以陆老师曾经就讲过:“三晳智慧不在有界,虽然三晳可以用在有界,有界的根在有无界,有无界的根在无界。”

顺便说一下,我们经常讲的三界是一种观,所以叫做三界观,是人自己定义的,属于一种看待自然万有的方式。自然之存在,并不是真的存在有界、有无界、无界这三个界。因此,三界本为一界,是一个整体。先天、中天、后天也是如此。之所以这样分,是为了方便阐述。

第一个不相信解决了,接着说第二个不相信。

三晳能不能自学?

这个问题与教学有关。跟随陆锦川先生学道的学生,时间最长的应该有三十多年,平均就按三十年来算吧,用我的话来讲这是:“从师三十年,有师三十天。”

一天24小时,30天就是720小时,那么有多少学生听陆老师讲道的时间达到了720小时呢?很多学生都只是听过几期课程而已。而课外还能向老师请教,甚至有机缘得到老师单独辅导的学生更是少得可怜。因此,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自学。所以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大家不要误解了,这绝不是抱怨。实际上我应该算是非常幸运的学生了,至少在时间上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而且我很早就知道,太极的理入,都是靠自己参悟的,不是等老师来讲给我听的。

即使是听老师讲,也不能仅仅是听,而是要积极参与进去。所以陆老师说:“讲三晳,不是要讲什么,而是通过这种方式,启道你的思维智慧。”开办的几期三晳研讨班,其实是一个特殊的思维智慧的训练课程,让参学者感受到、或者产生出一种特殊的感觉。陆老师让学生们在课后保持这种感觉150天,目的就是巩固基础,以至于形成习惯,让自己的思维转化为三晳思维。

再换一个方面来说,若就三晳本身而言,三晳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此不要把它想得太玄乎了,否则就很难真正进入三晳思维的境界。更何况三晳的几个概念和相应的基本内涵都很简单,也很容易懂。稍微聪明点的人,花上几个小时就能搞清楚了。


陆老师在《入三晳知见》中的第八节“三晳之学习?”中写得很明白:

1. 单开太极:自参自悟,自学自习。

2. 合开太极:共参共悟,共学共习。


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三晳是可以自学的

但是,为什么很多学过、或接触过三晳的人都认为三晳很难学呢?它难在什么地方呢?

难就难在运用上

运用一种思维方式,必然要靠自己独立思考,这是很多人难以做到、更难以长期坚持的。所以认为三晳难学,其实是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不是三晳本身的原因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人问我到底想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