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在当下,在事上磨炼

最近四天听了几本书,《干法》、《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可复制的领导力》《第3选择》,听得很爽,爽完之后再审视自己当下的工作,觉得自己真的太多的需要提升呀!

《干法》

干法,讲的是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的经营之道,早在两年之前看过,看的过程特别震憾,特别的崇拜他。那几条如何过好人生的建议:

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2、常思利他人
3、每天都反省

只记得做几天,结果,这次重听,又有多一点收获。收获之一是,知是很简单的,但是深刻理解,把它变成行为习惯,则需要时刻留意现状的行为,刻意模仿练习他的思维模式,主动收集反馈,再修正。

他说,工作就是人生的修行!

再结合正念的方法,我们把每天的24小时分割出白天、夜晚,分割出工作、生活、娱乐、学习、休息、旅游。就有了分别心。因为我们最喜欢的就是睡觉、旅游、娱乐,这些容易带来快乐的事情令人向往。

唯独很多人不觉得工作能带来快乐,认为工作就为了赚钱,就是一种令人的厌恶的事情。许多人不愿意浪费时间在工作上,狠不得永远不需要工作,只需要享乐。

但是,留意到没,到底是谁说工作一定要跟生活分开的?谁说工作就不能带来快乐?

我们其实也是可以从工作中找到快乐的,不是吗?肯定可以的。我猜大部分人和我一样,之所以感觉工作痛苦,是因为经常“求而不得”。我们的工作往往是这样的:被要求做某件事情、需要协调合作伙伴才能完成目的、需要去理解对方的想法和需求、需要花许多精力应付与他人沟通...需要主动付出,不是金钱,而是注意力。

稻盛和夫说的,和《原则》一样样

在工作上修行,就是借着工作的各种情况,锻炼自己,积极主动去迎面它。《原则》也说,碰到一个问题,就解决它,拿到一颗人生中的宝石。解决的问题越多,以后就越容易。

《可复制的领导力》

讲的是如何通过简单的方式,获得团队领导力。记住一个方法:交待别人办一件事情,最好像日本人那样,交待5次!

平时确实是这样的,比如叫他人办事情或者接受任务,经常是只交待一遍。有时候听不明白,都不好意思再问,再问反而觉得自己弱智!所以,结果出现偏差,与预想的不一样!

为什么这样,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立的认知圈。认知圈交集甚至少,甚至对某个概念、定义的理解都不一样!对逻辑都不是怎么研究、练习的,表达的内容,也更是“差不多”就这样吧,糊弄过去了。

你知道的、我也知道的,这是公开圈;沟通要好,就得增加这个圈范围。
你不知道的、我知道的,需要我多说给你听,多次解释;
你知道的,我不知道的,需要请求你告诉我,

在现在,一般都需要分工合作才能完成一个事情,沟通找到共同的目标,尤其重要,这是大家能继续谈下去的前提。

每天反省

人啊,最容易骄傲。一旦自己看完一书、听完一个故事,就觉得自己比别人知道得多。所以经常出现的毛病是,“我讲的是对的,你得听我的”。我的大脑中每天无数次上演这种潜意识,不知你的大脑是否也这样。留意一下呗!

你可能感兴趣的:(修行在当下,在事上磨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