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子日:“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如之何:怎么、为什么。如《诗·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又如《孟子·梁惠王上》:“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礼记·檀弓上》:“ 子柳曰:‘如之何其粥人之母以葬其母也?不可。’”
“如之何”也指怎么样、怎么办。如《诗·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又如唐代柳宗元 的《师友箴》:“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如若此子至,其事将如之何?”
本文的“如之何”叠用,表示强调!
末:无。
矣:形声字。小篆字形,上面是“以”字,下面是“矢”,从矢,以声。
“以”可以理解为象矢飞逝的声音,是完成的语气。本义:语气词,相当于“了”。
矣可表示完成时态。如《聊斋志异·狼三则》:“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矣也可以表示坚决、肯定。如《易·系辞下》:“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矣加上“乎”,表示感叹。如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已矣乎。”又如清·梁启超《谭嗣同传》:“老大矣乎。”
矣也是一种中华姓氏,分布在云南一带。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从来遇事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本章孔子用颇为幽默的语言,批评那种遇事不思考,不提问,不咨询,不请教,凭着冲动和臆测行事之人,对于这样的人,孔子也不知道怎么办。
遇到困难,应该多提问,多思考,不能闭门造车,盲目蛮干,《易传•乾•文言》说:“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当思考,思而不明当问,学而不思则无疑,无疑则不问,此其一。既不学又不思也无疑,更不问,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之人,此其二。
学而不思而不问,不学不思也不问,这两类人,均是孔子批评“不善提问之人”,不曰:“如之何,如之何,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孔子对这种人也是没有办法的!
朱子曰:“不如是而妄行,虽圣人亦无如之何矣。”钱穆曰:“其人不知熟思审虑,虽圣人亦无如其人何也。”
《四书解义》曰:“此章孔子勉人慎思也。天下凡事皆有义理,必熟思之而其义始精,必审处之而其理始当。使于临事之时,不能反复裁度,心口相语,是不能熟思而审处之矣。
此等人率意妄行,是非利害有所不顾。虽与之言必不见信,吾且奈之何哉?是以古之君子穷其理于无事之先,察其几于有事之际,《虞书》所谓‘惟几惟康’,《商书》所谓‘虑善以动,动惟厥时’者,此也。谋国者其念之哉!
河东侯氏曰:“天下之事当防微杜渐于未然之前,故不曰如之何。若至于已然,横流极炽,无可奈何之后,虽圣人亦无如之何矣。故曰‘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李充曰:“谋之于其未兆,治之于其未乱,何当至于临难而方曰如之何也。”
陈祥道曰:“老子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书》曰‘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诗》曰‘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礼》曰‘言前定则不跲’,荀卿曰‘先事虑谓之健;先患虑谓之豫’,扬子曰‘用智于未奔’,此皆思患豫防而不曰:如之何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此之谓鱼去沙而思于木,毂碎破而大其辐,渴而凿井,斗而铸锥,则将噬脐,无及矣。古之善用兵者以虞待不虞,善医者不治已病治未病,况君子之于事乎?
史上最有才的人——沈括
沈括,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出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市)沈氏家族,祖父沈曾庆曾任大理寺丞,父亲沈周、伯父沈同均为进士。
沈括自幼体弱,加上读书十分用功,经常需要服食中药调理。钱塘沈氏在医药学颇有建树,有家传药学书籍《博济方》,沈括从小就对医学颇有研究。
沈括十四岁就读完了家里的藏书,并随父亲宦游州县,到过泉州、润州、简州和汴京等地,接触社会,增长见识,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强烈兴趣和敏锐观察力。
沈括还十分善于思考和提问,他曾怀疑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提出质疑,他认为四月份的山上桃花怎么会刚刚盛开呢?
为了验证事实,他特地去山上的寺庙中考察,发现,果然是这样,原来山上的气候和山下的气候是有时差的。
从此,沈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更加浓厚了,他的一生在物理学(包括磁学、光学、声学)、数学(包括等差级数求和、由弦求弧)、天文学(包括改进浑天仪和漏壶、天象观测、改革历法)、地理学(提出华北平原曾在海中、雁荡山是火山爆发后经流水侵蚀形成、提出化石形成过程、彩虹是光的折射形成)。
另外,沈括在生物医学(世界上最早的“提取留体性激素”的制备法)、地图学(他绘制出《天下州县图》后毁于战火)、水利(修筑芜湖万春圩的工程、主持汴河的疏浚工程)、医药、经济(改革盐钞法、铸铜法)、军事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和贡献。
沈括在化学、工程技术等方面也有相当的成就。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信州铅山县有苦泉(硫酸铜溶液)、流而成涧。舀取泉水煎熬,就能得到胆矾(硫酸铜),熬制胆矾就能生成铜,熬胆矾的铁锅,日子久了也会变成铜。
沈括的这段记录,即湿法炼铜,利用化学置换反应的方式提炼金属。
世界上最早记载有关石油的文字,见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历史上,石油曾被称为石漆、膏油、肥、石脂、脂水、可燃水等,直到北宋,沈括才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石油”这一科学的命名。
此外,沈括在文学、音乐、艺术、史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
他的《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本科学著作。
李约瑟评价沈括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为了纪念这位世界闻名的中国古代科学家,1979 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在1964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沈括。
如此之高的科学成就,在一千多年前的社会简直不敢想象。
不仅如此,沈括在外交方面也是成就极高。自雍熙北伐后,宋朝对辽国的政策一直都是采取守势,辽国也仗着骑兵之利常常侵犯宋朝边境。
有一年,辽国以武力为恫吓,要求重新划定边界,宋决定派沈括去辽国谈判。沈括自知凶多吉少,临行前留下奇谋,如不能生还,就引诱辽军至河堤以水淹辽军,自死都不忘报国。
沈括见辽国使者萧禧前,专门查了一下以前的资料文书,发现几年前宋辽两国议定的边界,是以长城为界的,而现在萧禧索要的黄嵬山是在长城内三十里,他把协议拿给萧禧看,萧禧立时就理屈词穷了。
辽国宰相杨益戒会见沈括时,沈括从预先找出相关书信档案数十件,让幕僚和吏员背熟。杨益戒每有问题提出,沈括就让手下吏员列举档案条文作答。
谈判先后进行六次,杨益戒无言可对,就威胁说,以数里之地、绝两国之好,不利于和平。沈括以国之道义、民之根本为理由,申明寸土不让。
在沈括一行力争下,辽廷最终有所退让,紧张的宋辽关系得以暂时缓解,于是为大宋避免了一次外交危机。
但是,这位科学奇才,政治高手,因为后来对西夏战役的永乐之败负有责任后被贬官,政治失意。
再加上沈括的继妻张氏,是曾经的恩人、上司张蒭(chú)之女,该女子骄蛮凶悍,经常责骂沈括,甚至拳脚相加;在秀州时,张氏还常去官府控告他。
有一次,张氏发脾气,竟将沈括的胡须连皮带肉扯将下来,儿女们抱头痛哭,跪求母亲息怒。
在张氏的虐待下,沈括在定居梦溪园的第四年生了一场大病,此后身体越来越虚弱,常自叹命不久矣。
不久,张氏突然发病去世,这个时候沈括的很朋友不是来吊唁,而是纷纷道贺,恭祝他摆脱悲惨生活。
但是沈括却并有为此而幸福,他开始精神恍惚,甚至想跳江自杀,没多久也追随张氏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