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孙中山这个名字,应该每一个人都知道,我们大家对他的第一印象,那就是革命先驱,并且他一定不是一个传统的读书人,如果说到她的工艺的话,那当属辛亥革命或是推翻满清,那么何为革命呢?孙中山的一生又是怎样的呢?这段历史又是被如何改写的?
在1866年11月12日,孙帝象出生于广州的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他们家就是光靠着租种几亩田过生活,吃上一碗米饭就已经算是好事了,于是在他六岁的时候,他18岁的兄长就只好到别处寻找机会,后来开始经营农牧业,兼营商业,数年之后,也积累了一些财产,在他哥哥的帮助之下,孙立祥也在十岁的时候就得以入村塾读书,当时他接受的教育依然是儒家教育,并且它改名为孙文,并且他也经常的以洪秀全第二自诩。在1878年五月,12岁的孙文就随着他的母亲前往他哥哥所在的地方去看望他,他哥哥也就建议孙雯就此留在那个地方,也就是檀香山,檀香山就在夏威夷大岛那里,但是此时的夏威夷虽然还没有被美国吞并,而属于独立的夏威夷王国,但是英美殖民者在此地已然有着主导性的影响了。那么孙雯现在他是否要留下呢?她以后该怎么办?
首先,如果留在这里的话,那就意味着什么?也就意味着孙文之后,他有一个新的生活,也就说明,如果他一旦选择在这里的话,那么,他之前所学习的儒家的那些思想,就要通通忘记,因为现在这里是受着英美他们的思想主导的,所以她也就开始要学习西方文化,这其实也算是一个比较好的出路,于是很快,孙文便展现了他极强的学习能力,他修读的那些科目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且也经常读华盛顿,林肯等人的传记,并对他们钦佩不已,不仅如此,五年的学习过后,孙文也脱胎换骨,他也有着新的视野了,他并且开始崇尚民主,平等自由的西方文化也开始重新审视当时的华人习俗,这时候他就做出了人生当中一个特别重要的选择,那就是扯悔对海外华人至关重要的关帝画像,也就是关羽,这其实就像是洪秀全砸孔子牌位,从另一方面来讲,孙雯指导之后,自己今后的路要怎么走了,他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中国是这个样子。
这时候,孙文已经算得上是离经叛道了,他的兄长吓坏了,立即就终止了孙文的学业,让他回到了他的故乡,但是这时候,孙文的野心已经逐渐地膨胀了起来,他已经不可能再呆在这个故乡的小村子了,他便立即就走出了这里,她也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并且剪掉了她的长发,并且他也就读于香港雨朵丽书院,继续他未完成的高中学业,他也学习刻苦,勤奋好问,同学们都叫他通天晓。到了他高中毕业之后,孙雯便进入香港的医学院学习西医,并且也以第一的成绩取得了博士文凭,医生在英国就被视为上等人,具有颇高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也相当的可观,而孙文,他的医术也高明,一时间,声名鹤起,求医问诊的人都络绎不绝,那么,孙文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呢?
他是否要继续的呆在他现在眼前所有的这个小天堂呢?如果说她继续从事医生这个职位,他之后的生活其实是不愁吃也不愁穿的,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她已经凭借着医生的身份奏词改编了农村从小子的命运,过上了无数人期盼的那种忧郁富足人的生活,但是这时候他并不满足于此,他的志向不在于医人,而是在于医国呀,现在国家和西方的那些国家对比相差太多了,而孙文也很清楚这一点,但是他选择了医国,这样的一条道路,岂是容易的事情呢?他要该何从着手呢?这时候他只不过是一个有点小名气,医术比较高的医生,他无权无势,如果像洪秀全那样起义的话,他们如果没有一个宗教信仰的这样的加持,他很难是搞起来像洪秀全搞出来的那种太平天国的起义的,所以他首先得要有一种自己的力量,所以他也就上树自建,求知当道,就是找一个帮助者,于是他也看中了思想开明食物的通达及新郑的成绩着枪,当时汉人精明的代表,洋务运动的领袖,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于是他便提了四个方面要进行经济改革,写成了一封信,送给了李鸿章,但是李鸿章根本没有鸟他,孙文就深受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深沉,一腔热腾的热血顿时化作点燃晚清大厦的熊熊烈火,但是起义的道路无疑困难重重,哪里才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支持者呢?
其实我认为现在他其实在我们国内内部的话,想要找到一股势力支持他,其实是很难的,因为内部仍有着极强的控制能力,就比如孙文曾经就于1895年和几位同志在广州发动第一次武装起义,但是在清廷的封锁下,民众要么根本不知道此事,所以他得不到理解以及支持,如果他想要革命的话,无疑就是痴人说梦。所以国内其实是不太行的,所以他就可以在国外那些华人华侨,不仅孙文,之前在那里上过学,也十分熟悉这里,并且国外的那些人也是比较能够切身的体会到中国现在的处境的,他们的视野是打开的,不像我们国内的那些人,思想是封闭的,所以他也就确定了一条道路,那就是她要依靠国外华人华侨的筹款,国内会党组织起义。
那么,孙中山是否能够运转这条道路十分的成功呢?首先是在1894年11月,孙文从上海坐船回到了檀香山精油木款,组织了兴中会,也就是振兴中华的意思,共有20余名华侨参加次年广州起义失败,而他也被迫逃亡于海外,可见其实是比较难的。到了1896年,孙雯也辗转到了英国伦敦宣传革命,然而,不幸的被中国驻英公使馆抓捕,也幸得他在英国的一些朋友发动舆论,使馆才只好放人,伦敦蒙难也因获得名孙文之名,由此传遍全球,这时候,他的革命事业总算是闯出来一条路了,键位海外的华人同行理解以及支持在脱险之后,孙文便继续的宣传革命。也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孙雯也发起了二次革命,那就是惠州起义,原本起义势如破竹,参加义军的民众多达两万余人,但是最后还是失败了,但是这次革命失败也颇有些有识之士为之惋惜不已,孙文的革命事业也渐渐地深入人心了,并且张世昭在日本也写了一本宣扬孙文革命事迹的小册子,别阴差阳错的江洋大盗孙雯也成为了宝学绅士的孙中山。到了1905年8月20日,湖南的华兴会那里有黄兴,宋教仁等和广东的中心会就有孙中山,汪精卫等和浙江的光复会,蔡元培秋瑾等决定联合起来合并为中国革命同盟会,共同致力于革命推翻晚期,而孙中山也就顺势地被推举为总理,同时共同革命大家并无异议,然革命成功后,建国方向在哪则仍需要讨论。
那么我们就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了,那就是到底何谓革命革命,就是改朝换代吗?其实并不是的,因为当此列强竞争之世,中国他是弱国,按照优胜劣汰的理论,中国人就是劣等的民族但是中国人同时也是黄帝的子孙,因此,异常圣名汉人是世界上最伟大,最优秀的民族只是由于那些野蛮的蛮中人的压迫,这个聪慧的民族被奴隶了,因而,革命首先就是基于民族的,所以也就是要推翻满人的统治,恢复中国人的文化以及尊严,那么,革命成功以后,汉人要建立一个怎样的中国呢?难道还是汉人君主制的一个国家吗?并不是了新的中国,应该必须尊重发扬个体个性,政权之间转换不能再指示,围绕在某一英明神武的权威凌统周围,听从他内部仍需要充分的民主,是为民国是为共和。
在一番争论之后,同盟会纲领最终又进一步归纳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同盟会成立之后,革命党的势力逐渐增强,也在短短的四年当中就发动了八次革命,其中最有名的那就是黄花岗起义,你正是在浙股革命风潮,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成为那根压垮清朝的至关重要的稻草,革命党人纷纷的赶往武汉,黄兴率明军与清军作殊死之战送叫人起草建国的鄂州临时约法孙中山则奔走于欧美之间,争取列强的支持和承认,以及向西方国家的财团银行借款以及革命和建设,革命的成功来得如此突然,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大清便分崩离析了,这成功是革命党人钱波后继的流血牺牲换来的,也是在晚清的压抑氛围之下,个省的射神总算是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纷纷跳船了,孙中山也转而回国之后,也被南京17省代表会议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那时候,1912年1月1日晚上十分,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终于成立了中国历史,至此进入了新的纪元。
但是此时新生的共和国所面临的情势就是南方的省份支持共和国,北方的省则是在清廷控制之下,大体是南北粉底,那么接下来孙中山该怎么办呢?他是要革命北伐,还是要南北合议,其实这次革命的成功,未免来的太过于容易,所以很多的国人都尚未能够理解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追求共和的价值而那些残剩的贪官,这些风气理应是继续革命的,当此,社会普遍厌战,无钱无人,所以孙中山也被迫复合众人的意思,南北一和。
那么,孙中山该如何与袁世凯合意呢?各自的优势都是什么?该如何取舍孙中山的优势,就是在于其所坚持的共和民主,这个立国的大方向是众人所认同的,所以它的优势是在理想方向上,而袁世凯的优势则在于袁世凯,他掌握着北洋军啊,他有着自己的强大势力,完全可以靠此雅芙那些南方的革命党,所以,迫于现实,为了共和,孙中山只好让出大总统之职,要不然袁世凯如果得不到满意的话,也分不到相当的权利,他可能就会直接反了,那么革命可以说是一切都完了。但是将国家大安全完全的交给袁世凯,这显然是靠不住的,所以也为了确保民主共和的方向,不会卫冕世凯破坏,有必要以宪法的形式给权力上有一个压制,所以这也就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成立。于是在建国之初,那段日子,孙中山与袁世凯倾心交谈了多次,晚上差不多都是彻夜不归,袁世凯戏孙中山先生万岁,而孙中山有虎袁大总统万岁,可谓是相见恨晚,随后,孙中山自感民族民权家以实现,应该功成身退了,最告别了革命,将一切的党务交给了宋教仁,负责开始着手,他念念不忘的民生事业,于是他便去修桥了,所以在建国元年,一切是如此的美好。
但是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因为我们想一下民国建立之后,中国的格局其实就是有两大势力,那就是孙中山的革命党以及袁世凯的北洋,二者能从共和之理念共同协力,共同治理民国吗?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他们的政治目标是否一致,他们都是经由改革实现中国的富强的,那实行道路又是否一致呢?孙中山是要效仿美国定力宪法张扬民权,调动各方力量,以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治架构稳健推行变革,而袁世凯则是以自己的才能,随着中国历史上雄才大略之帝王的绿景集中全力实行变革,这也就是一个新就冲突了,所以在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遇刺,这对于全中国来说都是一个大的新闻,因为当时的杀手的上级在圣骑,以此套完,最后推到了袁世凯那里,那么形式既然已经至此,孙中山该何去何从呢?他现在有两条路,那就是坚持法律途径去调查好这件事情,然后呢,再做出任何选择,或者就是直接的武力讨袁,我们先来看一下武力讨袁这一条路吧,这其实肯定是不可行的,因为孙中山他现在没兵没力,如果你现在去直接武力讨伐他的话,无疑就是撞枪口,因为现在袁世凯他手握着北洋,他最不怕的就是武力,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当时的中华民国的各方势力,对此事情的态度吧,首先先来看一下北洋集团,也就是袁世凯那边的人,他们会怎么看待这件事情?孙中山,现在唯一就是要将矛头指向袁世凯他们,所以他们肯定就会觉得你是在诽谤我呀,不要再搞这件事了,大事化小,小事,化疗这样不好吗?那我们再来看一下,已经成为个省的都那个都昌和国会议员的革命党人,也就是国民党人,他们会怎么看呢?他们可能就会说,何必继续搞这些事情呢?他们肯定是不愿大动干戈的,倾向于妥协的,因为他们不想因为一件这样的事情就失去自己的小天堂,他们有着对权力的渴望,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广大的下层群众,他们可能就会说这事是与我无关的,无感的革命未能推进,我又没得到啥好事,那我们再来看一下地方上的那些民族工商业者,他们肯定会说呀,打仗未免会让我们的经济停歇,然后呢,不免会造成很严重的损伤,所以他们也肯定是不想搞的那么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孙中山该如何搞事情呢?所以,武力解决肯定是不行的,所以他只能被迫选择以法律继续追究这件事情了。
但是法律最后也差不多,也就是妥协了,那么谁又会好好解决呢?所以一般人到这里也就会放弃了,但是我们在一想,宋教仁认识什么人?宋教仁是治理你袁世凯的人,她是限制袁世凯实力的人,也就是国务院总理,他死了之后,不就成为了国家的国家了吗?袁世凯会让自己的人当这个国务院总理啊,所以孙中山他绝对不会妥协的,于是他也就发动了二次革命,但是不到两个月变失败了,国民党的内部也就瓦解了,而孙中山流亡日本革命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那么,孙中山今后又该怎么办呢?二次革命何以失败?这首孙中山需要的其实是反思,其实我认为最重要的,那就是这次革命的时候,上下不是一条心。他们没有一个强兵啊,那么现在孙中山如果要重组党员的话,就是重组革命党,也就是要挡全集中,他也要从两方面着手,那就是那些滥竽充数的人,我们不要,我们要是真的有那样的志向,想要革命的人才收,所以,中华革命党在铁的纪律以及管理之下,有一定的起色了,后来机会便来了,那就是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这时候他们就有足够的理由去讨伐袁世凯了,袁世凯这时候是怎么想的?袁世凯射手其实是想我拿以前中国皇上以及下级的这样一个关系,我是可以这样制服你们的,这样我的权利就不会得到任何的风伞,都在自己的把握之中,但是他孰不知,这却是他们讨伐袁世凯最好的一个借口,所以那时候新军响应,护国战争宣告胜利,但是之后却是军阀割据,军阀混战的这样的局面,那么,民主共和还有希望吗?
这首孙中山,他们的敌人是什么?是那些北洋军阀,而他们的朋友,其实是南边的那些军阀,西南军阀,因为孙中山原本的革命的根据地就是在南方那边啊,而且他们也只是顺势时以宝地排的,但不会去与北洋打仗,所以护法运动就会失败,那么,革命何以一再失败呢?其实也就是因为是专制传统锁革命,要不断的革命,乃至自我革命,这才是他们想要成功的原因。
1917年(民国六年)7月,因段祺瑞为首领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在广州建立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进行护法战争。但孙中山在军政府内备受军阀、政客的排挤,不得不于1918年(民国七年)5月,辞去大元帅职务。第一次护法战争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
从1918至1920年,孙中山完成过去已着手撰写的《建国方略》,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
联俄容共
1917年(民国六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孙中山于次年夏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祝贺俄国革命的伟大胜利。1919年(民国八年)的五四运动,给予孙中山以很大的鼓舞,他高度评价和支持学生运动。
1919年8月,孙中山委派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等人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大力宣传民主革命理论。10月,宣布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1920年(民国九年)8月,孙中山指示驻闽、粤军回师广东,驱逐了桂系军阀。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举护法旗帜。孙中山从1920年(民国九年)开始与苏俄人士接触。
1921年(民国十年)5月,在广州就任非常国会推举的非常大总统,接着出师广西,消灭了桂系军阀陆荣廷的势力,准备以两广为根据地北伐。12月,孙中山在桂林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讨论建立革命党和革命武装问题。
1922年(民国十一年)4月,又在广州与苏俄的全权
孙中山与蒋介石
代表会见,从幻想向帝国主义寻求援助转而希望联俄。6月,因政见不合与陈炯明决裂,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再赴上海。此后,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帮助,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923年(民国十二年)1月,孙中山与苏联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奠定了联俄政策的基础,随即派廖仲恺赴日与越飞谈判。同时,表示服从孙中山的滇、桂军队将陈炯明逐出广州。2月,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州重建陆海军大本营,以大元帅名义统率各军,综理政务。与此同时,逐步加紧改组中国国民党的准备工作。8月,派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到苏联考察政治、党务和军事。10月,聘请苏联派来的鲍罗廷为顾问,接着,委任廖仲恺、谭平山等组成新的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筹备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1924年(民国十三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干部。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陷于极为困难的境地,他决心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欢迎李大钊等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州岛创立陆军军官学校,为建立革命军队打下基础。
革命未成
孙中山早期曾努力争取日、英、法、美等国援助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但均无所获。他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晚年,他同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24年(民国十三年)10月,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祥联合推翻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权。
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孙中山接受邀请,并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作为解决时局的办法。11月,离广州北上,先抵上海,再绕道日本赴天津。12月底,扶病到达北京。
1925年(民国十四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
遗嘱指出,要按他“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在家事遗嘱中,说明将遗下的书籍、衣物、住宅等留给宋庆龄作为纪念,要求子女们继承他的革命遗志。在致苏俄遗书中,阐明他实行三大革命政策,坚持反帝爱国事业的坚定信念,表示“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欣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1929年,遗体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
这便是孙中山,我们将它称之为国父,一定是有原因的,虽然最后你可能会说他的革命是失败的,那么,它占的革命真的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吗?不,其实不是的,他是在恢复我们中华民族,并且一生都在为之而努力,而他最后留下来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是多少千千万万后代的革命人的信仰,我们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孙中山就是擦亮那星星之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