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笔记59

薛侃录

【原典93】侃问:“先儒以心之静为体,心之动为用,如何?”

先生曰:“心不可以动静为体用。动、静,时也。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是谓体用一源。若说静可以见其体,动可以见其用,却不妨。”

【译文】

薛侃问:“先儒认为‘静是心的本体,动是心的应用’,这话怎么样?”

先生说:“心不能用动静来区分本体和应用。动与静都是暂时的、相对的。就本体而言,应用在本体之中;就应用而言,本体也寓于在应用之中。所以说‘体用一源’。如果说静时可以看见心的本体,动时可以看见心的作用,倒也没什么问题。”

【解读】

在王阳明眼里,体和用是一回事,动不是用,静也不是体,体用只是人们对于心的一种判断。除了心的分别作用,别无其他。王阳明在这里实际是否定了存在体与用了,因为在这里心的作用只是自我的分别,本身没有体与用的分别了。

心体无动静,亦即天理本无动静之说。动静只是讲人心所发之意的不同状态。


【原典94】

问:“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

先生曰:“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译文】

薛侃问:“孔子为什么说上智之人与下愚之人不能互相转变?”

先生说:“不是不能转变,孔子的意思是他们不肯转变。”

【解读】

孔子曾说“上智”是“生而知之”,即超人或天才,孔子说自己不是。“下愚”是指先天素质很不好的人。阳明的解释着重在自觉学习,在于自己的志向和后天的努力。不论是谁,只要自己肯下工夫,“良知”都是可以达到的。

王阳明强调主体道德实践的自觉性,既然良知即天理,人皆有是心,人皆有是理,则上智与下愚皆可变化。


参考资料:《传习录集评·梁启超点校》(九州出版社)、《传习录》(中国画报出版社)《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刻板)》

你可能感兴趣的:(传习录笔记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