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是先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今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华中师范大学校长赵凌云为一位硬核妈妈点赞。

图片发自App


她是硕士毕业生周亚松。


毕业典礼上,周亚松与女儿的合影


最初,周亚松只有高中学历,但她从未停止学习,通过函授、自考,取得了大学本科文凭。

已经55岁的周亚松本来是陪女儿考研,没想到,自己先考上了。

她鼓励女儿,你还年轻,这次没考上,明年再考吧。

在母亲的影响下,第二年,女儿也考上了研究生,成为母亲的学妹。


图片发自App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你每一次的努力,都是孩子前进的动力。


图片发自App



父母若是道光,孩子一定很向上

去年,在世纪之星青少年高尔夫锦标赛中,7岁的小女孩刘宇婕赢得女子组8岁及8岁以下组别的冠军,这也是她的第一个高尔夫球世界冠军。

颁奖典礼上,刘宇婕上台全程用英文流利发言:

“我要谢谢我的爸爸,他是我人生的榜样。1996年,他就在美国赢得了奥运会冠军。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要超越他,我现在7岁了,我做到了!”

刘宇婕的爸爸就是国乒教练刘国梁。


刘国梁与刘宇婕


刘国梁有多厉害,我想大家都知道:

1982年6岁开始打球;

1991年15岁被国家队破格录取;

1992年16岁在中国乒乓球公开赛上,战胜名将瓦尔德内尔,一战成名;

1996年20岁成为世乒赛、世界杯和奥运会第一位乒乓球“大满贯”获得者;

2003年27岁执教中国国家乒乓球队男队,带领团队获得北京奥运会,伦敦奥运会,世锦赛等30余项冠军。

面对战绩如此辉煌的爸爸,刘宇婕根本没认怂。

她不仅以爸爸为榜样,更是立志成为世界冠军,超越爸爸。

图片发自App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小姑娘在爸爸的严苛指导下艰苦训练,从不喊累,跟着家人辗转多地参加比赛,也没有一声怨言。

刘国梁的微博上经常晒出女儿训练的场景;炽热的阳光下,是女儿赢赢晒得黝黑的小脸,和专注的动作。

刘国梁更会拿乒乓球冠军的惯性思维模式来要求女儿,女儿被骂哭也是常事。

有时,他也会像给国乒运动员讲解动作时那样,伸出右手手掌,给女儿讲她的问题,而女儿也没有嬉皮笑脸,而是表情紧张地听着爸爸的训话。

妻子王瑾无不心疼地说,“赢赢赛后不满意自己的成绩,饭也不吃就训练……”


图片发自App


正是这样的父母,让刘宇婕明白,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只有像爸爸一样的敢拼、狠拼,才能实现梦想的大满贯。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很多孩子会以父母为偶像,他们在生活中,往往会将父母的言行作为自己处事的标准。

父母对自己要求严格,孩子也不会对自己松懈;父母敢于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孩子也不会荒废人生。

孩子就像父母的影子,时时刻刻受到父母的影响。

父母的身教重于言传,孩子更自律

知乎上有个网友,在谈论身教重于言传时说:为了让自己独立、自强、好好学习,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从来不看电视。只要自己在学习或者看书,父母也在学习或者看书。

虽然,父母很少告诉自己要努力学习,但是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女儿:“看电视不好,看书比较好”。

于是,网友从小就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自律性强,热爱读书、学习,认为这是一件特别值得骄傲和美好的事情。

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重视对孩子自制力的培养,靠的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直接做给孩子看,这种身教胜于言传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她还说,正是父母注重身教,让她在“延迟享受”中,能够抵制兴奋、刺激、快感的诱惑,使自己的忍耐力变强,同时对待“努力就会有收获,学久了就会很有趣”这种感受坚信不疑。

这其实比跟自己不停地说“学习重要,你得好好学习”要有效多了。

俗话说,喊破噪子不如做出样子。

身教就像绵绵细雨,润物无声,恰似“此处无声胜有声”。

要知道,家庭是个复印机,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你是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

如果,作为父母,一边“苦口婆心”教育孩子应该努力向上,自己却每天只知道打麻将、看电视,这种心口不一的教育怎么能让孩子信服呢?

别以为只要说了孩子就会照做,父母的实际行动才是影响孩子的关键,孩子会有样学样:

你撒谎,孩子就说瞎话;

你懒惰成性,孩子会油瓶倒了也不扶;

你浑浑噩噩的过日子,孩子也会散漫无目标。

你的不努力,有可能造成孩子一生的悲剧。

父母的行动,才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著名的童话大王郑渊洁,谈起父母的教育时,很是感慨:

自出生起,见到最多的场面,是父亲趴在桌子上看书写字。父亲是抱着一岁的自己看完《资本论》的。

由此,他从小就对看书和写字产生了崇拜心理。

父亲从来没有打骂过郑渊洁,自从离开学校后,父亲就在家教郑渊洁,给他上的第一节课,就要求他自己查字典。

郑渊洁成为父亲后,继承了父亲家教的衣钵:对于孩子,只做不说。

换句话说:闭上嘴,抬起腿,走自己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

他说:作为父亲,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身教。

成为你想成为的人,比为孩子做出牺牲更重要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教育部开展了一项关于儿童早期教育的长期跟踪研究。

研究调查了1000所学校的20000多名儿童的学业进展,来揭示究竟哪些因素和孩子的成绩有明显的相关性。

最终,出现了一个颠覆常识,出乎意料的研究成果。

下面猜猜看,这10个因素,哪些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1.父母学历高
2.家庭完整
3.父母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4.父母最近搬入了条件较好的小区
5.母亲在生育第一胎时的年龄为30岁及以上
6.母亲在孩子出生后至上幼儿园之前不工作
7.父母参加家长教师联谊会
8.经常看电视
9.家中藏书多
10.几乎每天都听父母读书

—— 答案,与很多人预想的都不同。

其中有5个因素:

父母学历高
父母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母亲在生育第一胎时的年龄为30岁及以上
父母参加家长教师联谊会
家中藏书多

—— 与孩子后来的考试分数高度关联,而剩下的5个因素则几乎毫无影响。

是不是很意外?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5个因素其实就是父母本身的特点,而不是父母为孩子做出的牺牲。

这让我们明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成为自己,比为了孩子牺牲自己更重要。

教育的方法千万种,但最有效的仍是那一条:

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好的教育,是先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