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想要孩子做事不再半途而废,父母拼死也要抓住这3点

01

生活中,不少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三分钟热度,半途而废,就像我有个朋友的小孩,看到有同学去报了游泳课,她也吵着父母要去学游泳,结果,游了两次就再也不下水了;后来又想要学画画,半个学期没到,也放弃了; 后来又跑去学钢琴,最近一次去他家做玩,才知道她钢琴也没再练了,而他妈妈一直在埋怨她女儿:“就知道浪费钱,做什么事情都坚持不下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气死个人了!”

后来我问她的女儿,为什么不弹钢琴了?女孩说:“不管我学什么,妈妈老是拿我和别人比,还让我考级,去参加比赛,我觉得好累,所以就不想学了!”

类似的情况,也曾出现在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老师的家庭中,他在一次演讲中说道:

“我女儿很喜欢弹钢琴,从5岁就开始弹,弹着弹着就变味了,一级一级的考上去,结果把我女儿弹钢琴的兴趣全部扼杀掉了”

所以,后来他说服了孩子的妈妈,不要再逼着孩子考级,并且对女儿说:

“学习钢琴原则上不是为了让你考级,而是为了帮你寻找抒发心情的渠道。”

在父亲正确的引导下,女儿不在为了考级而学钢琴,而是写作业累了,就弹半小时钢琴来放松心情,反而重新找回了学钢琴兴趣。

从古至今,凡事取得伟大成就的人,无不是忠于自己内心的兴趣,并且经过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和付出,才能够最终修得“正果”,正如著名书画家田原先生在《饭牛闲话》中写道:

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时28年;

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时30年;

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用时34年;

哥白尼写《论天体的运行》用时36年;

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用时37年;

马克思写《资本论》用时40年;

歌德写《浮士德》用时60年。

试想一下,如果这些伟人的妈妈,也逼着孩子去学习,去考级(或攀比)——当然,那时候还没有“考级”一说,他们还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吗?他们真的能够坚持那么久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俗话说:“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父母越是刻意的栽培孩子,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有时候,遵循孩子内心的想法,保护好孩子的兴趣,以及源自内心深处的动力,恰恰是对孩子梦想最大的支持,正如日本作家木村久一在其著作中写道:

“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开始就得到顺利发展的话,大多数孩子将会成为英才或天才。”

那父母应该如何有效培养孩子坚持的品质呢?

(一)不用太多,再努力一点点就好

无意中看到这样一个视频,感触颇深:

视频中的妈妈,很着急的问孩子的足球教练:“M(孩子)表现如何?”,教练回答:“他的基础不是还好,他的头球技术基本为零……”,听了教练的话,这个妈妈的神情瞬间暗淡了下去(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呢?)。

但是,回到家,她还是面带微笑地对孩子说:

“我今天和你教练聊过了,他说你一直都很努力,在这之前,你都完全不会用头去顶球呢,但是,你现在时不时都能做到了呢,再努力一点点,轻触一点点就够了噢!”

没想到,妈妈的话才刚落音,孩子就兴致勃勃地跑到院子里练习用头顶球了……尽管孩子在球队里面处处不如人,偶尔还要挨教练骂,或者被同学看不起,但是,孩子依旧能够坚持下去,为什么呢?

原因在于,她的妈妈,没有要求他一定要得第一名,而是希望他能够每天超越自己一点点,正如有一句格言所说:

“让孩子和别人比,孩子会先输掉自己,再输给别人;让孩子和自己比,孩子才能先战胜自己,再战胜别人”

所以,培养孩子坚持的第一步,就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地位,并且,给孩子设定一个他稍微努力,就能够得着的目标,就像视频中的妈妈所说的:

“我只希望他能每天超越自己一点点,最大的胜利就是胜于自己”

(二)保护好孩子的内在动力(动机)

记得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群顽皮的小屁孩,经常在一老头家附近玩闹,整天吵吵闹闹,搞得老人没办法休息,于是非常生气地走出来,把这些小鬼们臭骂了一顿;没想到,这些孩子脸皮厚,把老人的话当成了耳边风,反而吵闹得更大声了;

后来,老人家想了一个办法,就对孩子们说:“你们闹了那么久,我已经习惯了,而且很开心有你们陪着,真热闹,来,我每人奖励你们五毛钱”,孩子们很高兴,没想到在这里玩闹,还能挣到钱,太爽了!于是第二天继续玩闹,老人也如约的奖励给孩子们每人五毛钱;

到了第三天,孩子们玩闹结束后,却没有看到老人出来,心情有点失落,终于,老人还是出现了,只是这一次,没有向以往那样直接给孩子们每人五毛,而是对孩子们说:“因为最近用钱比较紧张,所以,我没办法继续支付给你们五毛钱了,我最多只能给大家每人1毛钱!”

没想到话音刚落,这群孩子们的头儿不乐意了:“我们在这里吵闹了那么就,你才给1毛钱,我们才不干,走,兄弟们,我们别跟他在这浪费时间了!”,于是,老人从此过上了耳根清净的日子……

故事中的老人是聪明的,他非常巧妙的把孩子们的内在动力(为了玩而玩),转化成了外在动力(为了钱而玩),所以,当外在的条件发生改变的时候(五毛钱变成了一毛钱),孩子们原本的内在动力,自然就瓦解了;

心理学家也曾做过类似的实验:研究人员对原本喜欢画画的孩子说:“画画结束后可以得到奖励”,重复数次后,一旦奖励停止,孩子的兴趣大幅度减少,甚至不少孩子从此不再画画了,除非能得到更好的“奖励”。

因此,想要培养孩子坚持的品格,首先不要剥夺了孩子的内在动力(动机),不要对孩子说,如果你坚持了多久,我就奖励你什么,或者说,如果你取得了什么成绩,我就送给你什么礼物;

因为父母这样说,也许能够让孩子短时间内充满斗志,但是,一旦外在条件改变了,比如说父母不再奖励了(或奖励变少了),孩子的兴趣也就是严重“缩水”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学生,一旦考上大学就再也不看书的原因,因为没有父母的督促和奖励了,自然也就没有了学习成长的动力了;

这一点,2500年前的大圣人孔子,早就看透了,所以他才强调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就是说,对于学问,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快乐的人,因此,父母保护好孩子的内在动力,把孩子原本发在内心由衷的快乐还给孩子,孩子才有持续坚持的动力和能量。

(三)孩子的坚持需要父母的赏识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听过。据说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音乐家,从小酷爱音乐,尤其善于弹琴,但是,一直没有遇到能听懂自己音乐的人,所以,慢慢的也没有什么激情了;

直到有一次受命去楚国出差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上山打柴的樵夫,当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这个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婉转流畅时,打柴人又说:“这琴声表达的是潺潺的流水”

伯牙听了樵夫的感叹,可把他高兴坏了——终于遇到了自己久久寻觅的知音,这个打柴人就是钟子期,但不幸的是,第二年,钟子期因病去世了;

俞伯牙知道这个消息后,无比伤感和失落,他来到子期的坟前,弹起了一首古曲《高山流水》,弹完之后,他对着钟子期的坟墓幽幽地说:“你是我唯一的知音,知音已逝,琴声谁知!”说完,将心爱的琴摔向一块大石。从此,伯牙再也不肯为任何人弹琴了……

尽管这个故事,讲的是朋友(知己)间的情谊,但是用在培养孩子坚持的品质上,我认为也非常恰当,试想一下,就连从小酷爱音乐,久负盛名的大音乐家俞伯牙,当“知音”不在,他也无法再找到坚持下去的动力(摔琴而去),何况我们这些平常老百姓呢(更需要“知音”);

因此,父母要成为孩子的“知音”,做孩子最忠实的观众,就像前面讲到的俞敏洪女儿弹钢琴的例子,据说,女儿平时排斥练琴,妈妈怎么叫都叫不听,但是每当俞敏洪回到家的时候,女儿却缠着老爸要弹钢琴给他听,用俞敏洪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

“其实,我根本就不懂音乐,但是,每当孩子弹琴的时候,我就很享受很认真的听”

当父母全身心的关注并欣赏孩子的付出时,孩子就找到了坚持下去的意义和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俞敏洪:想要孩子做事不再半途而废,父母拼死也要抓住这3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