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这是我今年第二次读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整本书围绕着蛤蟆因为抑郁而去看心理医生的故事而展开。作者通过轻松细致的讲述,把我们带去咨询现场体验了一把,从而让我们对心理咨询这个在平日里看来觉得高大上的话题有了基本而全面的了解。咨询师引导着蛤蟆对自我进行探索,我们见证了它的疗愈和改变。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两部分的内容:一是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二是跟情绪做联结,理解情绪。

跟随着苍鹭的引导,我也对自我进行着探索,这种体验方式真的很有趣。早期的经历,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在自己的人生坐标里生活着,困惑着,或许,还玩着各种心理游戏让自己深陷其中。

我们在三种自我状态之间切换着,在精读这本书之前却毫不自知。原来,有太多时候,我们处于“儿童自我状态”,即使已成年,也依然表现得像个孩子;我们又时常表现出“父母状态”,又或者面临身边的“父母状态”朋友的挑剔;一些时候,我们冷静分析并思考,在“成人状态”下做出趋于理性的决策。

情绪,是在我近期读书的过程中一直觉得感触很深的点。人,终其一生,成长不止。情绪是自我的核心。只有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理解情绪,才真正可能实现成长。

最近这两个月,我发现了自己悄悄发生的变化:一是敢于说出自己不同的想法。

前不久,因为回家办事,家里的长辈一贯地按照他们的方式想去插手或者评判,而明明我能够独立完成。放在以前,我是不敢提出反对意见的:每次当我遇到这种情况,我的心跳会加速;而且,我内心对他们的插手很反感,虽然我知道他们很关心我。

但是,那一次,我打定主意,然后勇敢地说出了我的疑问和他们想法的矛盾点。有进步的是,我在表达的过程中并没有发泄不满情绪。我报着说出我的想法而不是提出质疑的初衷和他们耐心地说着、解释着。

沟通完后,我觉得很畅快,因为我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而且,很惊奇的是,家人也并没有因为我的这一番沟通而对我有看法或是感觉不快,他们认为我已经长大,就不再多干涉了。

二是我在育儿过程中的情绪控制明显有了进步,生气的时候吼孩子、大声训斥的次数少多了,即使在我生气的情况下,我也能够做到平静地阐述事实。

这一切,都是阅读带给我的。以后,我的成长目标还会包括以下两点:一是活得真实,真实地回应自己当下的感受,勇于和身边“父母状态”的朋友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让我的生活更有掌控感。二是朝着“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去努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