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遇还是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

遇,还是不遇,是中国文人的一个大问题。欣逢盛世的文人比较少,生不逢时的文人比较多。大多数情况下,文人想遇到的是明主,能使自己实现“致君尧舜上”的理想。

像贾岛这样,专门来寻隐者的不多。又没寻到,贾岛失落了吗?惆怅了吗?颓然而返了吗?

没有!贾岛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是超然淡远的味道,像“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样,有种兴尽而返的悠然呢!

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感受?这个贾岛啊,他虽没遇到大师,却遇到了一个真正的隐者。若大师在此,他反而遇不到隐者了。真是个奇怪的悖论,让我们一起看看这首小诗吧!

这首诗有五个关键意象:松、童子、采药的仙师、山、云。

松,郁郁葱葱,骨劲叶茂,傲然风雪,坚韧挺拔。这是一种隐士精神:不为浮世繁华所动,不受外界风雨所摇,不趋功名,不慕荣利。当陶渊明“扶孤松而盘桓”时,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隐士,在触碰自己的灵魂。

童子,大约是个八九岁的孩子吧,有着最明亮的眼睛,最灵动的语言,最自然的情趣,最纯净的心灵。如山涧的溪水,汩汩流淌,清澈又有生机。四周,鸟鸣在树,繁花满地。

仙师,自然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因何而去?看,那莽莽苍苍的深山中,师傅采药去了。刘基在《苦斋记》中谈到药味之清苦,但亦谈到乐,如 “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采药人踏着木鞋攀登山崖,靠着大树吟咏高歌,或者往下走,来到清凉的溪边。听到打柴人的山歌飞出树林,就拍击着石头随着唱起来。隐者之清雅尽在其间也!

山,如此清幽宁静,云,如此变幻浮动。“云无心以出岫”,那自然而然的云啊,怎能不和山叠放在一起?山之翠绿,云之洁白;山之厚重,云之飘逸;山之深邃,云之疏朗……

好,五个意象一一读完,我们眼前是什么样的画面呢?

一个流浪落拓的远行客

一个天真质朴的小童子

一个高深莫测的采药师

云袅袅飞出山涧

松郁郁傲立悬崖

鸟鸣鸣飞上林梢

……

隐士寻到了吗?寻到了!寻到的不是肉身,是灵魂。

说到底,隐士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理想人格,是我们对繁华世界的否定,是芸芸众生想寻找到一片桃花源。

这么看来,不遇又是另一种遇了。人世间,当我们错过一朵花的绚烂时,说不定遇到一场雨的淋漓,谁能说,那不是别一番境界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寻隐者不遇》:遇还是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