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如何沟通?三明治法教你用情商打动人,让批评利人利己

文|琪雪

我性子急,脾气一点就着。每次我发脾气,就会同最近热播剧《三十而已》的钟晓芹一般歇斯底里地怒吼,话就像迫击炮一样连串吐出来,完全不给对方解释的机会。

先生曾问我:“为什么无论我做什么,在你这都落不着好?我真的这么差劲吗?是不是没有我,你的生活会变得更好?”看着眉头紧皱的他,我失语了。

活了二十五年的我,在那一瞬间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该如何说话。回想这么多年,我似乎很少赞美过自己先生。我也不知道究竟应该如何做,才能在提出生活中存在问题的同时不伤害到他,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平衡赞美与责备之间的关系。直到我看到《赞扬与责备》这本书,心中的疑惑才得以释然。

《赞扬与责备》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心理学家特里.阿普顿。她关于家庭动力学、同一性和人际关系方面的著作获得了国际的认可。她有多部作品入选《纽约时报》年度优秀读物,并且《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等知名媒体都对她的著作赞誉有加。

而《赞美与责备》这本书,是作者30年研究成果的凝聚,从心理学角度明确了怎么样的赞美才是真的赞美,什么的责备才是有力的责备。书中还列举了很多熟悉的场景,让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赞扬与责备的机制是如何运行的。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本书,看看我们对赞美和责备有哪些误区。

赞美真的越多越好吗?

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随机抽取了一些孩子,并随机拟了两张名单交给老师们。一张名单上是所谓聪明的孩子,另一张名单上是不聪明的孩子。结果一个学期后,那些“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明显比“不聪明的孩子”要高。

这个实验是基于沉浸式赞扬理论,相信孩子会基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进行自我塑造。简单来说,就是如果家长和老师表扬孩子聪明伶俐,孩子们就会内化这些标签,最后成为你们期待中的孩子。

这种沉浸式赞扬理论,让很多父母认为,在充满赞美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有足够强大的内心来抵御一切来自社交的伤害。于是,他们不再吝啬他们的赞美,认为赞美越多越好。

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社会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研究发现,习惯了赞扬的孩子,似乎没有赞扬就无法开始做任何事情。因为对赞扬的渴望会导致他们每走一步,就停下等待父母或者老师的评价。甚至会因为害怕自己做的不好,害怕得不到赞扬而迟迟不敢开迈出第一步。

这一发现说明过多度的赞美不但不会促进人们的成长,反而会使人因害怕得不到赞美而焦虑,进而停步不前。

你责备他人的方式是正确的吗?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将责备的负面效应扩大化,认为责备会摧毁人们的自信和自尊。

不可否认,不正确的责备方式和灾难性的评价,会让人心理建设瞬间崩塌,甚至有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般来说灾难性评价一共分为三种,分别是侵入式评判、笼统化评判和独裁主义式赞扬。

侵入式评判:用责备的方法否认别人的感受,这种批判在亲密关系中比较常见。

侵入式评判常常会出现这样的词语“怎么能”“不应该”这样的词语,比如:“你怎么能这样做!”“你怎么能这样说我!”“你不应该有这样的感受!”“你不应该这么做!”

侵入式评判看起来像是在纠正对方的错误,并且听起来好像是真心为对方好,可事实上却是以自以为的感受来替代对方的感受。

还记得我前两天我同我先生打电话说我心情郁闷,他听到我说这话之后,第一反应不是安慰我,而是反问我:“你有什么可心烦的?你怎么可能会心烦?钱我在挣,压力都是我在扛,你只要安心读书就可以。我要是你,我才不会不开心。”

当时听到这些话的瞬间,我产生了我好像确实不应该心情不好的错觉,甚至觉得自己很是矫情。可是,过了一会之后,我又觉得自己心情不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什么他要用他以为的想法,强加在我身上?

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无法客观的评价一件事,但我们却喜欢把自以为客观的感受强加在他人身上。

这种亲密关系中的侵入式责备,让我觉得自己处于弱势,这种他强我弱的感觉使得我总想盯着他的错处来看。可是,这样的做法是不利于婚姻的良序发展的。

笼统化评判:因为一个人的某个错误而全盘否认一个人。

在《赞扬与责备》这本书中,作者提到这样一个例子:一对夫妻正在讨论要看哪个电视节目,双方一直无法达到统一。这时,妻子突然暴跳如雷,毫无征兆地对丈夫进行语言攻击。她大声叫道:“该死,你从来都只看你想看的节目。你就只知道喝啤酒,看橄榄树。别人一切对你来说都不重要,尤其是我的愿望。”

从这位妻子说的话的潜在意思很明显,那就是我再也无法忍受你了!这句话间接表明了妻子对丈夫的态度,他总是自私自利,一点都不考虑我,他对婚姻没有一点贡献,他只会喝啤酒,看橄榄树。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妻子只通过这一件事,就把丈夫责备得体无完肤,否认了丈夫所有的好。这种笼统化责备,既无法增进双方感情,也无法指出明确的改进方向,还会使得对方受到你情绪的感染,用同样的方式进行反攻,而这种相互的责备很可能摧毁一段婚姻。

独裁主义式赞美:通过赞扬,把人控制在某种角色中

阿普特在书中说到了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妻子对丈夫从来都是赞扬,没有一句责备。她最常说的话便是:“你真会照顾我。我任何时候都能依靠你。”照道理,这对夫妻应该生活得很幸福。可是,事实并非如此,这位妻子的赞美不但没有让丈夫获得幸福感,反而让丈夫得了抑郁症

这是为什么?

因为妻子对丈夫的赞美,不仅仅表现对丈夫的欣赏和许可,她的赞扬里暗含了对丈夫的依赖,以及无形中给他施加的压力。这种压力在无事时候还不易被察觉,一旦出现了危机,那么这种压力就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一次丈夫失业了,妻子没有抱怨,而是和往常一样赞美丈夫,说:“你是坚强的,从来都是。我知道我能依靠你把一切事情都办妥。”几个月后,丈夫由于压力太大得了严重抑郁症,不再愿意去找工作。妻子还是赞扬丈夫说:“你是坚强的,你会没事的,你从来都会把咱们两个照顾得很好。”

这些赞扬被作者定义为独裁主义是赞扬,意思是人们只考虑自己的需求,完全忽略对方是否能够承受,并不断向“温和”地施加压力的行为。

这位妻子经常会使用类似“任何时候”“一切”这样表示绝对的词语,不给丈夫一丝喘息的机会。这使得丈夫心理负担越来越重,当心理压力超过自我调节范围后,情绪便开始失控。

人类发明语言就是为了让人与人之间沟通方便,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利用语言这个工具来改善自己人际关系。明明想要赞美一个人,可是一开口却惹人反感。明明想要通过责备给他人划清边界,偏偏他人不领情。

那我们该如何赞美和责备,让沟通充满善意?

首先,学会用叙述赞美法赞美他人。

何为叙述赞美法?

叙述赞美法就是通过复杂的经历和有价值的努力来赞扬一个人的生活和品质。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叙述别人的优秀事迹来表达赞美。

这种举出具体事例的叙述赞美法,可以让被赞扬者明确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很好,并且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努力才能维持住这份美好。

而笼统的赞美不但让人怀疑夸奖者的真诚,更会让人觉得惶恐,因为被夸奖者往往会因不知道自己该如何维持这份赞扬而焦虑不安。

其次,评判他人时学会用回应式评判

回应式评判是指在进行评判时做出解释,允许对方提出异议。

也就是当你对他人行为做出评价后,能允许被评价的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两人观点相冲突时候,能够冷静接纳对方观点,求同存异。而不是将自己观点强行施加在他人身上。

最后,在传递负面评价后,将注意力导向未来。

例如:在工作中,你在指出员工做得出色地方后,又传递出负面评价“这次给顾客做报告你讲解得不透彻,客户很不满意”。

这时候,如果你不将接下来的话转向未来,那么员工可能会觉得,你之前所有的夸奖都只是为了下面批评做铺垫,而非真心赞美,心里会对你的评价有抵触心理。

可是如果你在负面评价后,把注意力集中到未来给人感觉就完全不一样。比如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训,你以后可以多利用团队力量,在给客户做报告之前先给其他人做一遍演示,这样可以让你准备更好一些。”

这种先赞美,再进行负面评价,最后将注意力导向未来的方式,被作者称为“三明治法”。

三明治法认为赞扬是一种随处可见且极为有用的资源,而批评应该具有建设性并且着眼于未来,而不应该仅仅是情绪的宣泄。

学会用三明治法沟通,能让你用共情理解他人,用情商打动他人。

—END—

我是琪雪,一个爱阅读爱写作理工女。如果我的文字可以温暖你,那便是我的荣幸。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懂如何沟通?三明治法教你用情商打动人,让批评利人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