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研究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创建时间:2018-11-26 01:06:00


著作

1. 程傅颐编.二十四节气.苏州:苏州人民出版社,1959.

摘要:专门考证、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历史与作用。

2. 高世良编著.十二生肖与二十四节气.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摘要:探讨了二十四节气与生肖的民俗渊源。

3. (元)吴澄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济南:齐鲁书社,1997.

摘要:本书以七十二候分属于二十四气,各训释其所以然。《逸周书》记载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4. 宋兆麟编著.图说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摘要:本书提供了大量的图像资料,并附有文字说明,不仅可供读者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基础知识,而且也为二十四节气的保护提供了一些参考资料。本书主要有五章:绪论、春季的节气、夏季的节气、秋季的节气、冬季的节气以及结语。

5. 余勇、陈云峰、刘波编著.漫话二十四节气.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

摘要:本书采用了手绘漫画形式,从历史典故讲起,介绍了每个节气我国不同区域的气候和物候特征及民俗文化等知识。

6. (汉)刘安撰、顾迁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

摘要:本书保存了先秦时期光辉灿烂的文化,又开启了两汉以后的文化。它以道家为宗,综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构筑了一个以道论为主体的哲学思想体系。其中对天文、地理、节令都做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以道论为宗本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对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7. 李金水主编.中华二十四节气知识全集.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

摘要:本书从二十四节气的由来、有关农事气象、生活提示、民间禁忌、养生保健、营养药膳、习俗大观等方面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分析介绍和解说评述。

8. 高倩艺编著.二十四节气民俗.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摘要:本书内容包括二十四节气概述、二十四节气习俗活动、二十四节气食俗、二十四节气诗词漫谈、二十四节气故事传说等。

9. 张娜、许海杰编著.二十四节气大观.北京:西苑出版社,2011.

摘要:本书的内容着眼于一个“全”字。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等节气展开,将每个节气的天象天候、农事谚语、民俗故事全部囊括其中。

10.程贞一、闻人军译注.周髀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摘要: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主要阐明当时的盖天说和四分历法。本书采用最简便可行的方法确定天文历法,揭示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囊括四季更替,气候变化,包涵南北有极,昼夜相推的道理。

11.许彦来编著.二十四节气知识大全集.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摘要:本书分五个篇章,内容涉及气象和农事特点、农历节日、民俗、民间宜忌、饮食养生、药膳养生、起居养生、运动养生、食疗防治、谚语、诗词鉴赏等,带领读者多面了解传统节气常识,并懂得根据节气气候特点进行养生和生活。

12.白虹编著.图解二十四节气知识.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摘要:本书是一本兼具传统文化和时代特色的实用工具书,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详细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以及与各节气相关的农事特点、农历节日、民风民俗、民间宜忌、饮食养生、药膳养生、起居养生、运动养生、常见病食疗防治、民间谚语等。

13.  刘学刚著.中国时间:二十四节气.沈阳:沈阳出版社,2018.

摘要:本书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14.刘明军整理.从立春开始 :二十四节气漫谈.北京:团结出版社,2018.

摘要:本书分为二十四节气的历来、节气歌、公元2017年二十四节气表三个部分,介绍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等节气。

15.周家斌、周志华著.传统文化中的科学:二十四节气.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8.

摘要:本书以大气科学研究者的视角解读传统的节气文化,在全面揭示二十四节气文化之美、历史之美、风俗之美、艺术之美的基础上,更增添了科学之美,展现了传统文化无穷的科学魅力。



学术论文

1.  张闻玉,古代历法的置闰,《学术研究》1987年第5期。

2.  陈旸,二十四节气,《文史知识》1987年第11期。

3.  李零,《管子》三十时节与二十四节气——再谈《玄宫》和《玄宫图》,《管子学刊》1988年第2期。

4.  自乐,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及其名称的由来,《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7期。

5.  李零,“式”与中国古代的宇宙模式,《中国文化》1991年第1期。

6.  于桂林,二十四节气,《师范教育》1991年第3期。

7.  滕四方,略叙“自然历法”,《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5期。

8.  罗尔纲,农历议,《学术月刊》1992年第9期。

9.  陈美东,月令、阴阳家与天文历法,《中国文化》1995年第2期。

10.简涛,略论迎春礼俗的起源,《民俗研究》1995年第4期。

11.陈振中,夏商周时代的农时与农历,《古今农业》1996年第4期。

12.萧放,岁时与传统社会的时间观,《民间文化》2000年第3期。

13.萧放,地域民众生活的时间表述——《荆楚岁时记》学术意义探赜,《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14.沈志忠,二十四节气形成年代考,《东南文化》2001年第1期。

15.萧放,岁时——传统中国人的时间体验,《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2期。

16.萧放,《月令》记述与王官之时,《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17.萧放,天时与人时——民众时间意识探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18.崔玉霞,二十四节气中的文化底蕴,《农业考古》2009年第3期。

19.史桂荣,试论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学的关系,《中医药导报》2011年第3期。

20.梅晶,上古节气词的演变及二十四节气名的形成,《怀化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21.萧放、董德英,中国近十年岁时节日研究综述,《民俗研究》2014年第2期。

22.萧放,文化时间色彩斑斓,《中国文化报》2015年2月4日。

23.张勃,二十四节气——我们的生存智慧与生活哲学,《中国文化报》2015年2月6日。

24.周红,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特征,《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25.萧放,二十四节气与民俗,《装饰》2015年第4期。

26.白冰,“二十四节气”中的中国传统色彩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指导老师:戚序。

27.郑大伟、任振球、刘铁梁、赵明、东方月、肖薇,话说二十四节气——CCTV《家园》节目,CCTV《家园》2015年8月8日。

28.萧放,农历:民族信仰与情感的时间载体,《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2月19日。

29.张苏,二十四节气起源地的遗产保护现状与思考,《古今农业》2016年第2期。

30.张博,参与申请非遗学者:“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有何用?澎湃新闻2016年12月1日。

31.王加华,二十四节气:光阴的习俗与故事,“我们的节庆”微信公众号 2016年12月1日。

32.张勃,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蕴,《光明日报》2016年12月5日。

33.江晓原,二十四节气与中国的阴阳合同,《文汇报》2016年12月6日。

34.文化部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新闻发布会会议实录,文化部网站2016年12月6日。

35.何源,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专家解释:申遗不是“抢注商标”,央广网2016年12月7日。

36.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值得骄傲的二十四节气,《人民政协报》2016年12月12日。

37.张丽,从“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来看——国际视阈下的非遗保护与传承,人民政协网2016年12月13日。

38.陈关超,“二十四节气”未来如何传承,《中国文化报》2016年12月16日。

39.《中国文化报》记者集体采写,“二十四节气”未来如何传承,《中国文化报》2016年12月27日。

40.萧放,传承二十四节气的价值与意义,《民间文化论坛》2017年第1期。

41.龙晓添,多样的风土,共享的时序:广西二十四节气文化,《民间文化论坛》2017年第1期。

42.郑艳,二十四节气探源,《民间文化论坛》2017年第1期。

43.刘晓峰,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过程,《文化遗产》2017年第2期。

44.王晓鸣,中国二十四节气传承保护现状概述,《古今农业》2017年第2期。

45.毕雪飞,二十四节气在*的传播与实践应用,《文化遗产》2017年第2期。

46.张清俐,保护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2月10日。

47.陈连山,二十四节气:精英与民众共同创造的简明物候历,《文化遗产》2017年第2期。

48.刘宗迪,二十四节气制度的历史及其现代传承,《文化遗产》2017年第2期。

49.王加华,节点性与生活化:作为民俗系统的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2017年第2期。

50.张勃,危机转机生机:二十四节气保护及其需要解决的留个重要问题,《文化遗产》2017年第2期。

51.侯仰军,二十四节气申遗后的浴火重生,人民政协网2017年3月2日。

52.辛闻、卢勇二十四节气滥觞:《诗经·七月》之农事解读,《农业考古》2017年第3期。

53.李卿,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路径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为例,《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54.曹建强,试论二十四节气的起源,《文物天地》2017年第3期。

55.徐旺生,“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4期。

56.施立学,二十四节气:牢笼天地演农耕,《文史杂志》2017年第4期。

57.龙晓添,顺时调和,风土相宜——二十四节气的饮食养生习俗,《文史知识》 2017年第5期。

58.霍耀宗,《月令》与秦汉社会,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年,指导老师:臧知非。

59.李璐,二十四节气谚语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知道老师:李树新。

60.任今晶,二十四节气的审美文化研究——以诗歌为例,西北民族研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指导老师:第环宇。

61.崔晓蕾,让二十四节气重新唤起对时序的敬仰,《中国文化报》2017年7月13日。

62.赵艳艳,二十四节气竟然是十二个节和十二个气,光明网2017年8月16日。

63.王玉宗,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研究,《长江丛刊》2017年第10期。

64.陈策,中韩两国传统节日文化对比研究——以冬至为例,《人文天下》2017年第10期。

65.刘艳杰,让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价值融入现代生活,《光明日报》2017年11月9日。

66.付娟,二十四节气研究综述,《古今农业》2018年第1期。

67.张隽波,二十四节气歌形成时间及流变路径初探,《民间文化论坛》2018年第1期。

68.李凤能,“戏”唱原本是妙弹——浅析弹词开篇《二十四节气》之“戏”,《文史杂志》2018年第1期。

69.季中扬,从节气歌谣、谚语看二十四节气的活态传承,《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70.陶思炎,节气与节日的文化结构,《民族艺术》2018年第2期。

71.丁建川,《王祯农书·授时图》与二十四节气,《中国农史》2018年第3期。

72.王建莉,《古谣谚》二十四节气谚语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2018年第3期。

73.吴蔚,教育探究二十四节气申遗的重要意义及传承保护,《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年第3期。

74.查有梁,落下闳对二十四节气的贡献,《中华文化论坛》2018年第3期。

75.姚占雷、盛嘉祺、许鑫,非遗民俗生活性保护的媒体传播及其策略——以二十四节气为例,《图书馆论坛》2018年第6期。

76.张勃,二十四节气的当代价值,《中国文化报》2018年8月7日。

77.安德明,每个人都是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人,《北京日报》2018年10月16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节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