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读书:《如何学习》| 关于学习那点事,咱唠唠吧

记不住自己出生时的事情了,犹记得侄女小的时候,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家里大人的一言一行她基本都能准确模仿。妈妈还特意嘱托,在孩子面前不能讲脏话,怕把他们教坏了。

其实,学习这事贯穿我们整个一生。小的时候向周围的大人、旁边的小伙伴学习行为规范,后来在学校学习文化课程,工作了又要学习掌握工作技能以及如何与同事相处等等。

所以,学习应该是我们本来就会的事情。要说非得从这个领域再学点啥,那应该是如何更加高效地学习。

《如何学习》这本书讲的就是我们应该如何更加高效学习的一本书。

“过目不忘”是好本领吗?

小时候看古装电视剧,特别羡慕那些过目不忘的神童们。他们人生像开挂一样,十几岁读完并记住了别人一辈子都记不住的书,然后考中状元、升官发财...

《如何学习》这本书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过目不忘或许不是一件好事。

其实想想也理解,古人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本来就不多,科举考试里翻来覆去就是考那几本书里面的知识,如果记性特别好,自然在考试时会占优势。

但是现在社会就不一样了。

首先,我们面对的问题更加复杂,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不是书本里的知识,而是我们从书里面读出来的智慧。智慧这个东西,需要深度的思考才能获得,而不是记住了多少书本里的内容。

其次,从生物演化来说,我们的大脑之所以有遗忘功能,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记住更加重要的。

你想呀,在远古的非洲大草原上,如果我们某位祖先具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他记得住所见过的每一颗草每一棵树,那么他又该如何区分哪个草丛中有可能会藏有野兽呢?只有把无关紧要的草丛忘记,才能真正记住那些性命攸关的东西。

“知识的游牧民族”你们都还好吗?

不知道什么时间开始,有人提出了“知识的游牧民族”这个概念,意思是说,在我们的快节奏生活中,时间是碎片化的,精力也是碎片化的,那么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碎片化的。所以我们就像牧民一样,哪里有知识就学一会,然后下一次再遇见其他的知识就再接着学。

不可否认,这个概念确实描述了一个我们现在人的生存现状。走在街头的二十分钟,坐公园里的一个午后,站在地铁里的半个小时等等,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被这样碎片化了。把这些碎片的知识利用起来学点东西,咋一听也挺好的。

为啥我说咋一听,因为我觉得真相并不真的是这样。

碎片化学习的说法并不准确,准确来说应该是你可以利用碎片的时间去学习。换句话说,学习应该是你碎片时间里的一个选择,而不是学习一定要碎片化。

首先,我们来说说学习为啥不一定要碎片化。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我们需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所需要学习的内容也是各不相同。有的内容,比如掌握某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发表一篇论文,读个博士学位等等。像这些学习,你要想出成果就必须系统地去学习,并且如果不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还不一定学得好。

另外一些知识,比如一些增长你的见识的知识,帮助你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的知识,这些可以碎片化的去学习,因为你学习的目的是丰富见识。

其次,咱再唠唠学习为啥应该只是碎片化时间的一个选择。曾经一段时间,我也是打鸡血一样对待学习,下班路上、公交车上、刷牙洗脸的时候都要听点啥课。

慢慢我就在想,这是我应该经历的每一天吗?生命的质量不在于你学习了多少知识,而是在于你在当下的时间和空间里真正意义上经历和体验了啥。

走在街头,你不用非得带着耳机听课,你可以抬起头看看街角那对互相搀扶着的老人。

坐在公园里,你不用非得去看书,你可以用心闻一闻花香,听一听周围蜜蜂的嗡嗡声。

在地铁里,你不用非得忧心忡忡地去学习刚订阅的课程,你也可戴着耳机听一首喜欢的音乐,闭上眼睛放空一下大脑。

这个世界那么精彩,你可以用心去感受身边的一切,而学习只是你其中的一项选择。

我这几年一路走着学着

这几年也是知识付费集中爆发的几年,这几年我的学习路也是起起伏伏,总结来说就是,无序-有序-无序。

刚开始的时候,自己就是个毛头小子,不知道有啥可学,更不知道应该学点啥。所以就看谁能忽悠,谁的忽悠本领更高,我就跟着谁学习。这个时候的学习,从行为来说叫“跟风”;从浪费钱来说叫“被割韭菜”。

后来,零零碎碎学的东西也不少,踩过的坑更多,慢慢意识到自己真正要掌握的是专业技能。于是我就专心学习产品经理相关的知识,看书听课基本都是这个领域的,成长速度也很快。这个时候的学习目的性更强,我称之为有序学习。

现在,一方面专业知识确实需要继续精进,另外一方面我更感觉到自己眼界和知识储备的不足。平时会学习一些零散的知识,遇见感兴趣的就细细钻研一下。更多的时间是花费在如何提升自己职场竞争力的事情上 。

总之,我觉得吧,学习不是工作和生活的全部,它只是一种选择。不管是学习还是做其他的事情,不要让光阴白白流逝就好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10.读书:《如何学习》| 关于学习那点事,咱唠唠吧)